今天(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修复”。江苏是全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我省加大湿地保护和修复力度,打造“生态绿肾”,湿地生态功能和惠民福祉得到持续提升。
在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上百只丹顶鹤立在苇荡中央。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村民围垦的鱼塘,2013年,当地先后“退渔还湿”35万亩土地。但要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将这里打造成鸟类栖息地、中转站,保护区下了大力气。
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管护科副科长陈国远告诉记者:“我们在修复的时候考虑到,有高潮栖息地、有深水区、有浅水区、有浅滩,深水区一般在1米左右,浅水区一般在5公分到30公分之间,因为很多鸟类的生活习性不一样。”
江苏近年来稳步推进退化湿地生态修复,全省通过实施重点工程项目,恢复扩大湿地面积和提高湿地生态质量,近五年,全省修复湿地35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从48.2%提高到64.3%,覆盖全省重要湿地的湿地保护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随着气温回暖,各种野生候鸟也将陆续回迁。眼下,从南京长江新济洲到泰州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从大丰黄海湿地到句容赤山湖,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中心节点和关键枢纽上的江苏各大湿地公园、保护区里,候鸟翩跹飞翔、嬉戏觅食,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李全文颇有感触地说:“鸟会用翅膀来投票!今年,在我们公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发现了100多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花脸鸭发现了有两万多只。生物多样性极大丰富,跟湿地的修复是密不可分的。”
盐城市东台沿海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卫国表示:“我们持续提高海岸带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性和服务功能,恢复珍稀濒危候鸟栖息地,使植物、底栖、鱼类、鸟类物种多样性均显著增加。”
近年来,江苏先后将自然湿地保护率纳入全省高质量考核。《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相继实施,让湿地保护有法可依。
同时,我省还建立湿地保护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湿地专家委员会,为全省湿地保护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各地还定期举办知识讲座,探索湿地城市示范自然学校建设,让湿地保护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最新数据显示,江苏湿地保有量已达282万公顷,拥有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地1处、国际重要湿地2处,国家或省级湿地公园76处。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王鹏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