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学中做”探究劳动的意义 江苏高质量推进劳动教育

2023年02月02日 21:36:1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新课标发布后,江苏各地各校为学生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大餐",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探究劳动的意义。

  2022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明确自2022年秋季学期起,义务教育一至九年级开设"劳动"课程,每周均不少于1课时。劳动课程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别,推荐了10个任务群,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分4个学段完成不同的课程目标。

  根据教育部要求,劳动教育以实践为主,鼓励采取多种形式,避免"一刀切"。“像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给他们开设整理书包、怎么打扫卫生;中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带着他们制作一些学具,比如体育课上要用的毽子、沙包;高年级的孩子带他们制作传统的腊八粥、粽子、饺子,带孩子拆解电风扇,进行电器维修等等。”南京市中央路小学教导主任张群介绍。

  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枫香路小学,结合学校的陶艺教育特点,开设了陶艺特色劳动课程。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枫香路小学副校长胡卫俊介绍,“我们把陶艺和美育相结合,孩子们在揉、捏、拍、打的过程当中,既培养他的动手能力,更培育了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工匠精神。”

  其实,劳动教育课程早已在江苏省中小学广泛开展。2003年,江苏省出台《江苏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在全国率先组织编写从小学到高中的系列劳动教材,初步构建了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于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新课标的三大类10个任务群,各地中小学又对劳动课程作了调整,细化课程内容,劳动课程进一步走"新"。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芝麻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吗?”“我从书上查到,一株芝麻的下半部分已经爆裂,说明这株芝麻已经成熟了。”2022年11月,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小学后山的芝麻熟了。四年级(6)班的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来到田里收割芝麻。

  这片芝麻田,从决定种什么,到播种、施肥、收割,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这就是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小学的事件类劳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创意。“在这个过程当中小朋友出汗出力,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这种认知的体验,小朋友们通过这种身体力行,能够感受到劳动的不容易,劳动者的艰辛,从而产生对劳动者的尊敬之情。”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小学教师顾敏毓介绍。

  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小学副校长李宾告诉记者,学校将劳动课分为事件类劳动和日常类劳动两类。事件类劳动是基于学校全经验课程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日常类劳动,包括整理课桌、清理餐盘等,帮助学生培养劳动习惯、建立劳动意识,“这样能够丰富孩子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反思能力,而这些能力又会促进课堂学习的提升,总体来说就是能促进孩子综合素养的提升。”

  为确保开足开好劳动课,江苏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施策。常州市教育局在2022-2023学年 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中明确,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可统筹使用,可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南通市海门区教体局除了明确每周1课时的劳动课教学外,还特别强调不可以让社团活动课替代劳动课,学校每学期设立劳动周,并且不与劳动课相互替代。

  目前,江苏省多措并举保障劳动教育资源,在用好现有教育资源和社会各界资源的同时,加大投入,积极配置新资源。在教师队伍上做到专兼结合,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劳动者、劳模进校园,给师生们提供专业的课程。在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方面,也注重内容多维、方法多样、主体多元。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顾月华表示,“要强化以评促学,过程评价中间尤其注重两个关键点,一个要让孩子们亲身参与,主要是体力劳动,体脑结合,要有手感。第二个参与了过程以后要有获得感,就是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对劳动人民的这种热爱。通过劳动教育,以劳育人,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作用。”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徐华峰 编辑/国正)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