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江苏省县级融媒体中心深入推进融合发展,形成了一批批媒体融合优秀案例。为及时总结江苏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年度建设经验,引导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加快深度融合发展,省委宣传部牵头开展了2022年度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优秀案例评选活动。此次评选围绕重大主题精品生产、本土文化品牌传播、核心传播平台运维、管理机制改革创新、特色产业领域拓展五个方面,最终评选出2022年度江苏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优秀案例20个。我们将优秀案例进行巡礼展示,通过这些新模式、新做法,集中展示全省县融发展成果、典型经验。
扬州市江都区融媒体中心获得2022年度江苏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管理机制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扬州市江都区融媒体中心自成立以来,紧紧抓住薪酬绩效考核改革这一牛鼻子,树立同稿同酬、优稿优酬的改革目标,坚持小步快跑,一年一台阶,用三年时间改革到位,减少改革阵痛和内部阻力,有力推动新闻采编队伍迅速“转阵地”“转思维”“转角度”。
一、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打破传统“媒体机关化”管理体制,全力推行新闻采编薪酬制度改革,坚持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并和纪检、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反复沟通,争取了“三个政策”:允许扩大事业人员的绩效考核规模;允许在人社局核定标准外适当增加事业人员收入;允许增加编制外人员收入,不受全区人均每年固定标准限制,超出标准的部分在传媒集团列支。
扬州市江都区融媒体中心外景
二、共建统一“考核池”
改革的核心举措是共建统一“考核池”,让不同身份性质的采编人员“在一个锅里争工分”,加快实现同稿同酬、优稿优酬。通过三年努力,中心不断扩大事业人员工资收入考核比例,事业人员的每月考核部分从1000元扩大到目前的5000元,其他两种身份性质人员的考核部分也同步扩大。将所有人的5000元考核部分注入统一“考核池”,凭作品质量到绩效“考核池”中分高低。编辑记者每月凭作品得分,分配“考核池”中的考核工资,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稿优酬。所有编辑记者的动力和压力倍增,特别是事业人员再不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彻底打破“大锅饭”。
三、设立专项引导奖金
由于历史原因,编外人员、企业人员和事业人员在基础工资上还有不小差距。为实现同工同酬,中心坚持“多管齐下”,包括:逐年增加编制外人员和企业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和住房公积金标准;为编制外人员设立专项奖金,年终按一二三等奖予以发放;在编制外人员当中评选年度首席记者,并发放首席记者奖励。通过上述途径,基本拉平了编外编内人员基础工资收入差距。
四、创新作品考核体系
持续修订《江都区融媒体中心全员绩效考核办法》,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使记者通过一次采集可获得多平台发布的综合得分。一方面,促使记者多外出采访创作,另一方面,引导传统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变,工作领域从文字、图片向视频扩展,既可获得写稿得分,又可获得摄影、摄像、制作视频稿件得分,加快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通过深化新闻采编薪酬绩效改革,工作成效初步彰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有效树立了“多劳多得”导向。深化新闻采编薪酬绩效改革后,不管事业编人员还是编外人员,全部收入均只有“基本工资+考核工资+专项奖金”三个部分。根据新闻产品得分进行考核分配后,单月考核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差距达4倍左右。编外人员工作热情高涨,年度收入大幅提升,50%以上编外人员年度收入实现翻番。编内人员和编外人员收入差距逐步拉平,甚至出现“倒挂”现象。
二是有效提升了采编队伍活力。“本报记者”持续向“融媒记者”转型,不再是“一个本子、一支笔”就外出采访,纷纷背起照相机、扛起摄像机,在交出文字稿的同时,也提交了图片和视频作品,并且摄影、摄像水平不断提升,呈现出一专多能趋势。特别是一批年轻记者从原先的文字记者发展为全能型记者。中心积极支持这一可喜变化,为每位年轻记者都配备专业照相机,并购置了6台专业摄像机,为加快转型强化装备保障。
三是有效提升了融合生产力。2022年,中心累计刊播(发)稿件超3万条,总阅读量近2.5亿次。中心记者拍摄C919大型客机训练飞行图片,被人民日报国内十大新闻选用,《江都爱心护送团队把广西柳州15岁少女安全护送到家》《空军报社:感谢江都融媒,60年前的报道有了下文》《江都融媒一则报道为87岁老人打开“生命通道”——爱心市民撸袖捐献“救命血”》等爆款作品层出不穷。“今日江都”微信公众号和“江都发布”抖音号、视频号、头条号的自采稿件超90%,粉丝总数超40万。在全省县融移动传播矩阵排行榜中,“江都发布”抖音号进入全省前15名,“智惠江都”App进入前20名,“江都发布”视频号进入前30名。移动传播矩阵建设得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肯定。
(来源:扬州市江都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