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微雨中,“一城青山半城湖”更显妩媚。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上,徐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政府有为和市场有效,强化科技赋能和数字赋能,进行了一系列绿色创新。
春日融融,位于徐州经开区和平东路北侧、徐工人才家园对面的凤凰山小学主体工程已经封顶,5月竣工,9月将如期投入使用,缓解高铁新城片区义务教育资源紧缺。
这座占地53亩的学校,设计规模为6轨制36个班,可容纳学生1620人。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满目疮痍的采石宕口,经过生态修复技术手段进行高挖低填、整平修复,变身一所生机盎然的学校。
回望2022年,徐州共启动实施山、水、林、田、塌陷地五大类123项生态修复工程,共完成投资64.01亿元,实现年度任务的100.2%,继续探索徐州“生态修复+”新路径。
构建“一张图”
春节后,徐州丰县率先探索建设自然资源生态修复监测监管平台。通过利用移动互联网和3S技术,整合国土空间规划数据、生态修复监测及工程实施数据,该平台构建出“天、地、网”一体化生态修复“一张图”,实现项目全过程追溯管理、全节点档案归档、全方位监测监管。目前,该平台正在加快建设中。
“平台通过导航定位、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分发及查询分析等功能,实现外业工作空间管理实时化、可视化,让我们能够及时、客观地掌握项目工程进展情况,为生态修复项目和农田综合整治提供信息化和智能化支撑。”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科科长孙苏勇介绍。
生态修复涉及面广、修复工程类型多、修复资金需求大,需要多部门联合推进。徐州近年来不断建立健全生态修复工作机制,全力推进“一张图”,打造生态修复的“大脑”:
成立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财政、自然资源、住建、水务、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多个市级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共同参与的生态修复工作机制;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调度进展,及时协调问题,保障顺利实施;
出台《徐州市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若干管理规定》,规范矿山生态修复管理……
不负青山不负民。2022年,全市共完成5个采煤塌陷地、17座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不但一个个“疤痕”变成美景,而且实现了城景融合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
城东建成718亩的安然山郊野公园,周边居民多了一座兼具绿化、运动、文化功能的休闲公园;
徐州经开区小黄山生态修复后,大黄山道路东延工程预留区块交付,打通城市脉络,舒缓交通出行压力;
鼓楼区大孤山废弃矿山修复竣工,西侧是正在建设中的九里第一小学。附近居民对此充满了期待:“家门口多了一所小学和一座青山,真好!”
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徐州边实践、边探索。今年将推进贾汪大洞山、铜山圣人窝、新沂马陵山和丰县大沙河等4个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形成生态岛链,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算笔“长远账”
初春的邳州市黄墩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苇高蒲深,成了苍鹭、野鸭等鸟类的天堂。黄墩湖是邳州市境内最大的湖泊,是骆马湖的“姊妹湖”,每年都会有200多种鸟类寄居于此,珍稀植物有野大豆、野生莲、野菱等。
去年以来,邳州对黄墩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繁衍栖息地、迁徙通道和活动区域加大巡护力度,并在湿地保护区内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实施湿地修复工程。
黄墩湖湿地物种保护保育项目被列入省“国家山水工程”项目,总投资1750万元,重点恢复野生动物保护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已栽植芦苇10万株、50亩,还将继续种植水生植物。
2022年,徐州生态修复共完成投资64.01亿元。记者从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十四五”期间,全市安排生态修复重点项目五大类84项,总投资约224.8亿元。
巨额投资从哪里来?
“我们按照‘渠道争取、统筹使用、形成合力’原则,加大了资金争取力度。积极向上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支撑项目实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说,在申报“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工作中,徐州共成功争取5个县(市、区)10个子项目入选全省“国家山水工程”项目,项目计划投资总额22.12亿元,占全省总投资的三分之一,争取到2022年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补助资金共45789万元,占全省当年下达总资金(11亿元)的41.6%。项目种类、数量和争取资金量均为全省第一。
为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徐州对废弃露采矿山实行市场化修复,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资金困难。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国办发〔2021〕40号)政策,徐州鼓励和支持国有平台公司在相关县(市、区)积极参与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理顺政府、企业和社会在生态修复中的关系,通过市场化方式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政府监管、企业建设、社会共享的良好格局。
2022年,全市共有17座废弃露采矿山通过“市场化”运作完成生态修复。
徐州经开区共有孤山、小黄山、青龙山—安然山等14座废弃露采矿山列入生态修复计划。
“总共投资7.51亿元,为实现山体生态复绿,我们采用‘收支两条线’市场化运作模式,解决施工费用问题。”徐州经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孟芳透露,目前12座废弃露采矿山已按计划完成主体工程。治理完成后,徐州经开区将新增公园2处,新增林地1800余亩,整理可用建设用地2200余亩。
“碳”索新模式
生态修复是一篇大文章,特别是在“双碳”背景下,“+”号后面有着无限可能。
在徐州沛县龙固镇,原三河尖煤矿地块正在进行生态修复。方圆12000亩的塌陷地将建成高质量农田,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
农田下面几百米深处,是采煤留下的大体量地下空间,这里准备用来封存二氧化碳。
去年9月,徐州沛县“三河尖煤矿特殊空间资源综合评价及协同开发利用实施方案”通过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审查。这意味着三河尖煤矿将成为省内首个关闭煤矿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和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相结合的矿地融合试点项目。已经关停3年多的三河尖煤矿,地下薄煤层、未开采煤层和采空区等特殊空间将用来储存二氧化碳,地上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与此同进,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正在推进潘安湖湿地碳汇价值估算。
发挥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和地勘单位技术支撑优势,徐州开始探索“双碳”与“生态服务价值”目标下的生态修复路径,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生态修复案例,探索自然生态碳汇扩容的生态修复新模式。
“‘双碳’目标下,矿山生态修复必须被赋予更深层次的任务与使命,尤其要将碳中和目标纳入矿山生态修复的内涵和目标之中。按照生态修复的定义,其目标是实现新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因此,能源替代、产业替代与升级、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应该在矿山生态修复中得到充分考虑和重视。”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环境与测绘学院教授卞正富认为,为了更好地适应碳中和背景,矿山生态修复需从标准规范更新、管理机制变革、技术体系创新三大层面入手,构建适应碳中和愿景目标下矿山生态修复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