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员、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著名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27日19点31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
厉以宁祖籍江苏扬州仪征,1930年11月22日出生于南京,4岁那年全家从南京迁到上海,6岁入学后次第就读于上海中西女中第二附小、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厉以宁随家人回到仪征鼓楼旁的崔妃巷旧宅,就学于扬州震旦中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厉以宁又跟随全家避难湘西沅陵,入学因战争迁到此处的长沙雅礼中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厉以宁回到南京转入金陵大学附中读高中。厉以宁少年时代虽然在仪征读书生活的时间不长,但他那时候就感觉到扬州是一个历史文化氛围特别浓厚的地方,那里的山水和文化一直熏陶和滋养着他。
1947年4月,已经是南京金陵大学附中高中二年级学生的厉以宁,于放春假期间回到故乡扬州,住在小姑母厉兰在仪征糙石巷的家。仪征素有“风物淮南第一州”的美誉。回到故乡,厉以宁心情格外舒畅,喜好诗词的他一口气填写了他“诗意人生”中的最早4首诗词,其中第一首为《相见欢·仪征新城途中》:
“桨声篙影波纹,石桥墩,蚕豆花开一路水乡春。
长跳板,小河岸,洗衣人,绿裤红衫都道是新婚。”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当年,17岁的追风少年总是发着光,对故乡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和美好。在厉以宁的笔下,波纹、蚕豆、石桥墩,好一幅江南秀美的水墨画;再加上河岸、跳板、洗衣人,最是人间烟火味。全词不仅意境悠远、恪守韵律,而且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很难让人相信当时的他还是一名中学生。
再次回到扬州,已是37年之后。1984年10月,厉以宁应马鞍山市政府的邀请去讲学。讲学之余,厉以宁带着夫人何玉春直奔让他魂牵梦绕、念兹在兹的故乡。看到家乡仪征的发展变化,心中感慨不已,挥笔写下了《捣练子·三十七年后回仪征》:
“青石巷,旧城池,记得当年离去时。浪迹归来谁识我,新楼墙外老槐枝。”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54岁的厉以宁见到了自己的小姑母和姑父何立靖,共同回忆了年少时候的故事,走访看望了老街坊。不过此时的仪征城里,旧城墙基本拆掉了,旧宅所在的崔妃巷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街道和马路拓宽了,很多新建的楼房拔地而起。过去人常说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自来水拧一下”早已实现,大街上人来人往,公交车自行车摩托车摩肩接踵。以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为代表的“老三件”正在向以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为代表的“新三件”过渡,整个城市面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有感于此,厉以宁又写下了《调笑令·仪征城南》:
“停步,停步,回忆儿时住处。巷边茉莉香飘,穿过竹林下桥。桥下,桥下,柳影丝丝倒挂。”
1989年,厉以宁携夫人何玉春第三次回到家乡,仍然住在仪征小姑母家。虽然这次依旧只停留了短短几日,但厉以宁乡恋依旧,挥笔写下了《长相思·偕何玉春在故乡仪征小住几日》:
“山几重,水几重,北雁南飞秋又冬,始终归意浓。
桃花丛,杏花丛,故里花开分外红,乡情明月中。”
此次回仪征,距离上次转眼已是五年。这次回仪征,他一口气创作了7首诗词,从对吴越争霸时期伍子胥奔出昭关的遐思,到对隋朝仅传二世而亡的叹息,再到对李商隐《隋宫》一诗的有感而作,“诗韵随行处处家,故园思念在天涯”,厉以宁对故乡历史的思索、对故土文化的热爱溢于言表。
1999年暮春时节,这趟回到扬州,厉以宁写了《朝中措·再到仪征》一词,又一次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情:
“小河柳岸古城墙,故土最难忘。美味鲥鱼笋豆,凉风月色荷塘。
老街不再,高楼新建,商贾繁忙。莫道旧交渐少,家乡优胜他乡。”
2012年5月21日,厉以宁回仪征参观城市建设,先后来到城市展览馆、鼓楼广场等地。参观过程中,厉以宁对家乡近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表示由衷的赞叹。厉以宁指出,仪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是一座美丽富饶的城市,他希望仪征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进一步彰显自身特色,努力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2019年4月,仪征市开展“书香仪征”建设活动,远在北京的厉以宁携夫人何玉春专门为仪征首届读书节写下了“真州自古文化地、户户读书传子孙”的寄语,并赠送了他和夫人亲笔签名的图书《厉以宁诗词全集》《缓流总比急流宽:何玉春摄影厉以宁诗词》《何玉春摄影集》《墨趣雅韵》等书,以表达对家乡仪征的关心与祝福。
仪征市图书馆以厉以宁先生的著作为依托,设立厉以宁文献陈列室,于2020年5月16日建成开放。仪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马君介绍,建立厉以宁文献陈列室,目的是为打造仪征的城市文化标签,同时也是为了增强仪征人的文化自信。
(来源:仪征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高予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