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对于孩子的某些行为,家长会下意识地给出某个反应。脱口而出之际又发现,自己教育或教训孩子的样子竟那么像自己的爸爸妈妈。
研究表明,家庭氛围及教养方式是有代际传递性的,即家长自身的成长环境对成年后教育自己孩子的观念会有明显影响。例如不少案例表明家庭暴力的“种子”几乎代代相传,很多有家庭暴力倾向的人,在原生家庭也遭遇过家庭暴力。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南京心理学会秘书长赵兆博士表示,如果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有所偏差,很容易造成我们用同样偏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也是为何许多不良的家庭教育问题,可以从父母的父母那里找到“原型”。
赵兆,博士,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南京心理学会秘书长,江苏省心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培训师、督导师,运营公益视频号“赵博士叙事心理”。
家庭教育中,父母日复一日的回应方式、教育习惯在不知不觉塑造着孩子。我们如何避免不良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
避免不良代际传递恶性循环:
要反思自身教育观念是否经得起考验
赵兆说:“如果家长朋友想从不良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中成长,一个重要的成长主题就是:反思。”
父母成长的时代与我们成长的时代一定有着巨大差别,因此曾经认为“正确”的观念与标准并不一定适用于今天。我们一定要觉察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标准是否经得起考验?比如有些家长教育孩子时,会告诉他们跟同学相处绝不能吃亏,受到欺负一定要还回去,这其实来源于家长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斤斤计较个性。“但如果我们对别人没有任何宽容、理解、包容心,那将来这个孩子在社会上如何立足?”因此,父母无论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一定要确保本源上的三观正、有教养。
避免不良代际传递恶性循环:
要明确教育目的,看重孩子身心健康、家庭亲子关系
赵兆提醒父母,还要重新审视自己规范孩子做法是否合适。
“我经常问家长,你教训孩子的样子最像谁?家长脱口而出:像我爸/像我妈。”既然有些责骂甚至体罚曾经让你很痛苦,为何现在要将这样的极端手段加诸孩子?
或许当孩子在不听从教育的时候,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冲动,最重要是想清楚,我们对孩子的批评指责需要达到什么目的。“你希望让孩子在恐惧、焦虑、痛苦的情绪中被迫听从?还是只希望用某种方式告诉他,这个问题很严重,这是我的底线,你不能再犯?”
“我经常看到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时非常情绪化,情绪的宣泄、负面的语言,排山倒海般扑到孩子身上。”为人父母,一定要将孩子的身心健康,家庭的亲子关系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去。孩子由于年龄所限,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同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一定需要时间,父母一定要有静待花开的心态。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教育需要用心规划。为人父母,唯有不断修炼自我,反思自身成长历程,才能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
(记者/朱彤 摄像/沈子涵 设计/邵静娟 视频/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