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墙黛瓦,桨声灯影,枕河人家。江南水乡古镇是长三角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近日,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古镇发展大会暨2023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进会在苏州黎里古镇召开。大会以“赋能古镇发展 助力联合申遗”为主题,持续探索包括苏州周庄、无锡惠山、嘉兴乌镇等在内的十余座古镇作为申遗古镇中的典型例证。惠山古镇是无锡文脉绵延之地,文化遗产丰厚。眼下,惠山古镇二、三期建设也在加速推进,在新一轮建设和古镇申遗的过程中,该如何凸显古镇特色、避免同质化现象、更好地服务时代发展?
系统保护,留住水乡记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连。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一座座浓缩了岁月的古镇,见证了源远流长的江南水乡文化,蕴涵历史、艺术、建筑、生态等多重价值。惠山古镇景区富含各级文保单位、不同类型的文物,构成了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系统。“要在系统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对这些文物进行活化利用,更好地留住水乡记忆。”无锡文保专家夏刚草建议,文物古迹是不可移动的物质遗产,是历史文化的记忆、民族基因的载体。
眼下,惠山古镇二、三期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努力统筹推进古镇文物资源的抢救性、预防性保护,保护传承好古镇古街的肌理和文脉,同时通过申遗,深入挖掘阐释水乡古镇的突出普遍价值与时代价值。在专家们看来,除了保护建筑本体之外,也要保护这些遗产所承载的故事、文化及艺术内涵。据悉,惠山古镇将对二、三期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同时对一期进行提升改造,深度挖掘、展现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将龙光塔、寄畅园、映月堂、中国泥人博物馆等文化地标串珠成链,将惠山浜沿线等“T台”做深做透。“同步考虑惠山古镇业态调整,在业态上也要展现文脉保护。”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说,这里曾有惠山泥人店60余家,而今只剩2家,古镇应成为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市场化运行的阵地平台。她建议,一、二期与三期之间也应形成差异化,一、二期是“古”,倾向于传统文化保护;三期则可以“潮”,更多呈现新颖年轻的内容,形成立体化、多维度的文旅产品供给。
更新提升,凸显古镇个性
此次长三角一体化古镇发展大会,提出重点培育江南水乡古镇的品牌。作为典型例证的这十余座古镇,只有充分凸显其个性,大力推动古镇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最终彰显江南水乡古镇的独特魅力,形成品牌效应。在专家们看来,如何破局古镇的同质化,是新一轮建设的关键。
“古镇的个性,主要体现在生活的烟火气上,烟火气的本质是人。”庄若江说,是生活在此的居民,生活设施和生活场景赋予古镇以个性。“原住居民保护”是个重要概念,而原住民与游客的互动,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传递。对此,夏刚草提出,不妨恢复一些居民生活的必要设施,如菜场、粮油日杂店、卫生院、邮电所和快递站等,呈现更为完整的小镇形态。“要打造个性IP,必须吸引更多年轻人聚集到这里创新创业,而这些年轻人必须是懂古镇的、喜欢古镇的、热爱这里的历史文化的。”无锡市旅游业协会会长王洁平说,只有具有生活气息的小镇,才具“磁场效应”。
在专家们看来,惠山古镇的最大特点、价值所在就是祠堂群。因此,推动惠山古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祠堂“活”起来。拥有百余处祠堂,涉及80多个姓氏的无锡惠山祠堂群,是天下人的寻根地。夏刚草和庄若江都提议,可在相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分别交由原氏族宗亲会具体管理,并经常开展寻根问祖、祭祖敬宗、续修家谱、诵读家训族规、研讨祀主诗文书画名作等文化活动,以丰富祠堂的功能。
资源共享,文旅融合标杆
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镶嵌在长三角大地上,如明珠般熠熠生辉,成为彰显“江南味、国际范、水乡韵、田园风”的长三角文旅形象的闪亮名片。王洁平说,对于惠山古镇新一轮建设,大家有很多期待,但最核心的是能与当下的生活实现链接,写下江南水乡的“现在时”,“古镇也应契合城市更新的气质和特点,在我看来应该是能传承文化脉络、延续山水格局、文旅深度融合、演绎锡式生活的标杆。”
除了古祠堂,惠山古镇山水林泉俱佳,轶事佳话众多,更集中展示着无锡非遗。当下,无锡对惠山古镇的保护和建设,秉持着敬畏历史文化的态度,实施更新提升,着力挖掘与提升古镇“最无锡”的标识。“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是国保单位,阿炳在此拉响了《二泉映月》,声震世界。据了解,惠山古镇三期项目将以二泉映月为文化IP,打造“国乐之城”,建设成为世界级国乐的交流高地。“这样的创意恰如其分,在规划内容上,需要系统化呈现这一IP,实现城市标识度的提升。”庄若江说,无锡是“二胡之乡”,也是民族民间音乐的宝地,在当下,完全有条件将更多的音乐人聚集到惠山古镇,赋予这一IP新内涵。
“要将文物古迹所蕴含的价值形象化,便于人们看到其价值,唤醒其记忆,接受其教育,”夏刚草建议,比如惠山古镇范围内泉、泾、浜、涧、河水系发达,实现这些水系重新贯通、游线串联,才能开发出最适合惠山古镇的文旅融合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