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盛会”吹起柔和的春风,催发了花,唤醒了草,也吹来了勃勃生机。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殷殷嘱托,萦绕耳畔。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上,宿迁始终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接续奋斗,积势蓄力再出发,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向前进。
建强“三群四链” 推动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兴旺既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也是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乡村要振兴,就要大力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
3月10日上午,春光明媚,宿城区王官集镇花园村的梨园内正上演一堂生动的“低效梨园改造技术”教学课。
作为花园村较早采用高接换种技术嫁接的“老梨树人”王宜盛也在现场认真学习。“我家的梨树是2020年初改造的,到了2021年上半年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结出的果子个头大、水分足、甜度高,价格翻倍。”王宜盛摸着自家的梨树笑着说。
近年来,宿迁在宿城区王官集镇、宿豫区顺河街道、泗阳县爱园镇等梨重点产区大力推广低效梨园改造技术,实施老品种梨树高接换种2200余棵,辐射梨园近3000亩,极大地改善了梨品种结构,效益明显提升,亩新增效益2300元以上。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与相关单位交流合作,引进更多优新品种和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在宿迁推广应用,进一步推动果蔬产业链蓬勃发展,助力农业强市建设。”宿迁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何井瑞说。
与此同时,在泗洪县双沟镇,泗洪沃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潘裴正带着员工在3000余亩的螃蟹和小龙虾混合养殖基地进行小龙虾投喂。“为了不断延长产业链,我们不但会自己做饲料,同时也做小龙虾加工,网上的销量很可观。”潘裴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接下来,公司还会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更多工作,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不懈奋斗。
粒粒醇香的泗阳大米、膏肥黄满的霸王蟹、味鲜质嫩的丁嘴金菜……一个个生机勃勃的农业产业正在宿迁广袤乡野上茁壮成长,这些本地特色产业也是宿迁农业“三群四链”中的重点产业。当前,宿迁正以“三群四链”为主攻方向,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截至去年底,全市农业主导产业群链综合产值已突破850亿元。
抓紧“两个要害” 守护粮食安全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3月15日,晨曦刚刚洒过大地,宿城区蔡集镇集南社区种植大户高行达一大早就赶到了田地里,看着田里绿油油的麦苗,脸上早起的困倦也一扫而空。
“自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我们浇水施肥方便多了,要是以前,我的工作量得是现在的几倍。”高行达说,他承包的农田位置偏,以前浇水、运肥料都不方便,大车进不去,小车运得少,后来区里统一进行高标准农田水渠配套建设,田边通了水渠,还修了水泥路,“如今农田升级了,农活轻松了,成本降低了,收益增加了,我也正盘算着再多承包些地。”站在田埂上,高行达的眼中充满了自信。
“总书记的话,让我们这些一线的农业工作者更有干劲。”宿迁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张茂兵说,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接下来,我们会继续科学安排好建设进度和布局,有力、有序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吨粮田’,为全市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保障。”
从麦田到种子实验基地,早春时节,田间处处涌动着春潮,不论是农户还是科研人员都忙着为新一年的农业生产打好基础。
在江苏(宿城)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试验田被划分成形状、大小一致的格子,每个田块里种植了不同品种的小麦。
“示范基地里正在做优质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的筛选试验,好种子能让农民少花钱多打粮,丰富的新品种也给了粮农更多选择。”据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夏中华介绍,该公司最新选育出的“瑞华麦549”,预计丰产田块亩产能达750公斤,目前已经与宿城区30多户种粮大户达成合作,带动种植户每亩增收100多元。
如今,放眼宿迁沃野大地,硕果累累、果蔬飘香,无不诉说着良种撒天下、惠泽千万家的动人故事。宿迁以构建现代种业体系为目标,不断推进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加大优质种子推广使用力度,致力打造全国种源研发新高地,把农业“芯片”攥在自己手中,为乡村振兴注入现代农业“芯”动力。
仓廪实,天下安。一直以来,宿迁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用一次次生动实践将守护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坚持“点面结合” 打造宜居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鼓舞,也为我们做好乡村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宿迁市农业农村局扶贫开发处处长钟环说。
早春时节,走进宿城区王官集镇唐圩社区,古亭老井与白墙黛瓦相互映衬,潺潺流水环抱着别致的农家小院,河面上小桥亭廊蜿蜒伸展……置身其中,无法想象眼前这个美丽宜居乡村,几年前还是产业萧条、房屋破败的“省定经济薄弱村”。
“我们一家五口人以前住在3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中,脏乱破旧,现在住进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房,周围的环境、设施也大大改善,日子过得舒心多了。”正在房前浇花的唐大爷谈到如今的变化,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过去村里的道路下雨天没法走,都是泥泞小路。现在,每一个小巷子里都是水泥路、柏油路。大家的生活也更多彩了,我们晚上会跳广场舞,每年春节我还领着乡亲们表演旱船。现在的生活不但美,还甜!”
唐圩社区的变化是宿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宿迁依托“1129+N”城镇发展空间布局,坚持点面结合的做法,不断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点上,宿迁把农房改善作为乡村建设的龙头工程,积极推动农房向“优居”转变、向“乐居”迈进,把现代小城市建设作为衔接城乡的重要节点,努力把泗洪双沟、沭阳马厂等9个现代新型小城市打造成为服务农民生活的区域性中心。面上,扎实推进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落细落实厕所革命、水环境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等重点任务,同时,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在宿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已从试点示范转入试点深化和面上创建,从一处“盆景”变成处处“风景”。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经建成美丽宜居乡村585个,累计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41个。
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落细,宿迁乡村的“气质”也焕然一新。行走其间,不难发现,城市与乡村在公共服务上的差距逐渐缩小。在农村,有现代化旅游集散中心和停车场、敞开式的村便民服务中心、设备齐全的文化礼堂……越来越多的村里人像城里人一样全面享受公共服务的便利,田园乡村已与美好生活诗意相连。
(来源: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