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中医药,大多数人的印象是“汤、丸、酒、散”等内服方药,亦或是针灸、拔罐等操作,殊不知除了服药和扎针外,中医还有其他无创治疗手段,如源远流长的外治法,即利用中药外洗、泡浴、熏蒸等措施治疗疾病。
早在先秦时期,外治法就用于跌打损伤、疮疡肿痛等外科疾患,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小、患者认可度高等特点。如今,外治法已不局限于外科,也被广泛用于内科、妇科、儿科等疾病的治疗,与现代医药等配合,发挥增效减毒作用。
来自无锡的陈女士,年仅30岁,却不幸罹患“肝内胆管癌”。她在2021年初出现腹痛、腹胀症状,起初她误以为自己是“胆囊炎”而没有引起重视,在腹痛、腹胀症状频繁发作后,她于2021年5月查核磁共振发现肝脏多发占位,后在当地医院经PET-CT检查和肝脏穿刺活检被诊断为“胆管细胞癌伴肝内多发转移”。在经过5次“肝动脉化疗栓塞化疗”以及免疫治疗后,陈女士的病情仍然继续进展,出现肝内肿瘤增大的情况。在拒绝化疗后,陈女士选择服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服药后手指、足底等部位出现角质层增厚和水泡,并伴随疼痛、麻木,随着症状逐渐加重,甚至影响陈女士行走、持物等日常活动。
在使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前,患者手足部皮肤出现水泡和角质层增厚等症状
为寻求治疗,陈女士来到江苏省中医院紫东院区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就诊。结合陈女士药物治疗情况和手足部皮肤改变特点,被诊断为“手足皮肤反应”,这是小分子抗血管靶向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虽是“肌肤之疾”,看似轻浅,但国内外均无有效的治疗药物,甚至连其发生的具体机制也不清楚。
紫东院区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对于治疗这种因小分子抗血管靶向药而引发的“手足皮肤反应”具有丰富的经验,即利用外治法中的泡洗法,将中药特殊熬制后,嘱患者每日坚持泡洗手脚,经过1周治疗后,陈女士手足部水泡和角质层逐渐好转,疼痛、麻木等症状消失,在使用重要外治法的过程中,陈女士持续服用靶向药物,并未停药或减量,出院后随访未再复发。
经过中药外治法治疗,患者手足皮肤逐渐好转
如今,肿瘤治疗早已进入精准的分子靶向治疗时代,与传统放化疗相比,靶向药物具有服用方便、有效率高、副作用少等优势,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副作用,皮肤毒性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这类副作用虽不直接致命,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易导致药物减量甚至停药,直接阻碍治疗连续性,让患者对靶向药丧失信任,甚至影响抗癌积极性和依从性。
截至目前,国内外针对患者使用靶向药出现手足皮肤不良反应等副作用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即使在中医古籍中也没有这类疾病的记载。江苏省中医院肿瘤科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疾病临床症候特点,探索出“简、便、验、廉”的外洗方,结合药性和现代药理学研究,在方剂制备、用药途径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为诸多服用靶向药物的患者“保驾护航”。
此外,江苏省中医院紫东院区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还有多种外治法,如浸泡、熏洗、穴位贴敷、经穴推拿等,还有安眠方、镇咳方、扶正方、补肾方等多种验灵方,操作简便且无创伤,在肿瘤患者治疗和康复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讯员/谷雨 编辑/沐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