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的情节 诗意的情感 深深的情怀:《民生巷11号——之二》简评

2023年04月03日 10:38:57 | 来源:江苏网络文艺观察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话剧《民生巷11号——之二》海报

  淡化的情节 诗意的情感 深深的情怀:《民生巷11号——之二》简评

  文 | 穆海亮

  继《民生巷11号》赢得市场与口碑的良好反馈之后,该剧的续篇《民生巷11号——之二》继续保留了第一部的主要人物关系和场景设置,故事依然围绕着马国庆、肖国庆、于国庆三位退休的南京“老杆子”而展开,在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中,揭示南京的风土人情,展现南京人的温良乐观。续篇的艺术风格与前作一脉相承,在看似平淡的舞台叙事中饱含着文化韵味,流泻着朴素而耐人寻味的人生真谛。

  淡化情节,弱化冲突,以非戏剧的戏剧结构营造悄无声息的生活流,是《民生巷11号——之二》在叙事方面的鲜明特征。全剧共有8个人物,场景始终在民生巷11号的老宅,没有意外变故或命运突转,没有撕心裂肺的灵魂碰撞,有的只是三位“国庆”在无关痛痒的争执中享受斗嘴的乐趣,是以肖国庆与女儿小川为代表的两代人之间冲破隔阂的亲情传递,是李大花数年如一日地照顾三位老人的饮食起居,虽辛苦付出却乐在其中。陈小玲和吴杰睿是续篇新增的人物。陈小玲是肖国庆的外甥女,从四川绵阳来宁照顾生病的姨父,她的到来使肖国庆一家支援三线的四川生活得到了冰山一角的呈现,而这个被称作“小玲子”的21岁姑娘,尽管未受过多好的教育,但她那天真活泼又憨得可爱的性格却为小院带来更多欢快的笑声。吴杰睿是三位“国庆”的童年玩伴及懵懂初恋白雪的儿子,他以德国设计师的身份出现在民生巷11号的民国建筑前,激起了三位老人的童年回忆,也将剧作的叙事主线从第一部民国老宅的拆与不拆,转化为第二部的旧房改造和抱团养老。叙事主线的迁移,表征着城市发展理念的更新,使剧作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旁白解说真切朴实,灯光的切换了无痕迹,而时间就在滴答的钟声中流逝过去。平实的故事,平淡的场面,温情的回忆,淡淡的忧伤,这部作品让人隐约品出了契诃夫的些许味道。契诃夫向来反对那种貌似激烈的“舞台效果”,而追求一种自然平实的戏剧氛围,他那人所共知的名言正是其艺术观念的鲜明体现:“在生活里人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开枪自杀,悬梁自尽,谈情说爱”“人们吃饭,仅仅吃饭,可是在这时候他们的幸福形成了,或者他们的生活毁掉了”。《民生巷11号——之二》中,人们就是在吃饭,在下棋,在斗嘴,在扎花灯,在读日记,在沉浸于过往的甜蜜与苦涩,像生活一样琐碎,也像生活一样丰富,就在这琐碎与丰富中,人们感知了人情冷暖,体验了世间百态。

  因此,淡化冲突绝不意味着寡淡无味,如何在平淡中传达出真实的情感,酝酿出醇厚的韵味,才是更重要的。《民生巷11号——之二》表现了亲情、友情、爱情,委婉而节制,内敛而动人。小川与杰睿的爱情点到为止,并无浓墨重彩的刻意渲染;肖国庆对女儿的爱不轻易展露,甚至有时还会胡搅蛮缠、惹是生非,但仅仅那一封他在清醒之际留给女儿的信,就足以打动人心。综观全剧,从头到尾没有情感的勃然迸发,几乎所有转瞬间就要抵达情感高潮的段落,都被导演做了简约的处理。相对于那些套路化的廉价煽情,导演显然更注重情感的真切、场面的留白和余音的绕梁。正因如此,该剧就像一杯散发着阵阵香气的清茶,淡而不烈,回味悠长。前辈戏剧家夏衍曾以“诗与俗的化合”来评价于伶剧作,其实这也正是夏衍自己的创作风格,而《民生巷11号——之二》那淡雅中裹着真情的格调,正与夏衍剧作相接近,同样是在世俗的场景中流淌着生活的诗意。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在民生巷11号的故事,原本就洋溢着鲜活的生活气息,让这生活气息在小剧场中静静地流动,观众沉浸其中,静心体验,几乎不需要“看戏”的意识,只需默默地感受生活的意义。小剧场观演零距离的表达形式,使每位观众化身为民生巷11号的普通一员,对于南京城南这座老宅中的市井生活,观众不是在观看别人的经历,而是在体验自己的生活……

  在淡化的情节和平实的情感表达中,《民生巷11号——之二》寄寓着深深的情怀。在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当下,对老年群体的人文关怀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而该剧更值得回味的,在于它在养老问题的表层故事之下,体现着更具普遍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生意蕴的探询。民国老宅是一个现实的存在,老宅中的人却显然并非只把它视为居住空间。肖国庆远赴四川生活几十年,退休之后仍要义无反顾地回到这里,饱受疾病折磨的他有时连自己的女儿都认不出,可民生巷11号的昔日时光依然深深地烙在他的脑海。到德国做外公的于国庆,到北京带孙子的马国庆,在短暂离开之后终究还是要回来,这所老宅带给他们的精神慰藉是任何地方都无法替代的。就连在此居住时间不长,父亲还在此蒙冤受难的白雪,也从不把自己当作民生巷11号的匆匆过客,这里恰恰成为她魂牵梦绕的所在,并不远万里回到这里,与“国庆”们相聚话深情。剧中多次提到,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这大概只是表象,所谓的落叶归根也只是一种隐喻;实际上,比人的身体寄居更重要的,永远是灵魂的归属与寄托。越是随着岁月流转,身体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人们就越发迫切地回应精神的召唤,而特定场所中的“怀旧”就成为穿越时光的逆向探寻,以凝固的空间弥合流逝的时间,以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念想,达成对当下身体症候的精神修复。马国庆的笛子、肖国庆的小提琴、于国庆的口琴,和着白雪的歌声不断响起,“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意义就在于此。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遭遇生老病死,是坦然相对还是规避躲闪,既体现着三位“国庆”的人生态度,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衡量。马国庆身患前列腺癌,却依然能从扎花灯、老卤面、送给邻居的粽子,以及调和肖国庆父女之间的关系中找到生活的意义;肖国庆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儿时的日记成为他避免遗忘的良药,他对女儿的爱无疑是更重要的情感寄托;至于那个带着略显矫情的老干部做派的于国庆,身体的问题也不会消减他那简单的快乐:马肖二人对弈,他在旁边和稀泥;指导老年舞蹈队,他就觉得有用武之地。“国庆”们的生活姿态无形中触及了生命的维度:既然病痛无法避免,那我们又何必因此而哭哭啼啼呢?不如索性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拿这病痛开一场玩笑。套用黑格尔的话,就是以“随遇而安、逍遥自在的态度”“超然于有限生存之上,藐视一切挫折和失败,保持着坚定的安全感”,以实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样一种颇具超越感的人生态度体现的正是喜剧的理性超脱精神,三位“国庆”因此而成为舞台上彰显喜剧精神的典型形象。

  “民生巷11号”里淡淡的情节、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情怀,使该剧呈现出别样的艺术风貌。于是,整部作品就像一幅幅风俗画卷,将南京的厚重历史与人文底蕴凝结于世俗的市井风情中,让人回味悠长!

作者/穆海亮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南京大学博士,中国戏曲学会理事,陕西省“百青”文艺人才。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省社科基金等项目多项,出版专著《上海剧艺社研究》,在《戏剧艺术》《戏曲艺术》《戏剧》《戏曲研究》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及评论百余篇。曾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奖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