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生涯”是人的生命成长历程,职业在其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不同职业决定了不同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以及对人生的自由和掌控。很多青年越成长越迷茫的原因,正是自小缺少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对孩子有多重要?家长需要避免哪些误区?又要做对哪些事情?父母进化论特别邀请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学校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费俊峰为家长带来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系列“微课”。
你对孩子有着什么样的目标?面对这样的问题,恐怕有不少家长会回答:希望他能上一个好学校、好大学。但鲜少有人思考:然后呢?
正是目标的单一、规划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很多青少年迈入象牙塔之际,开始更加迷茫的生活。
费俊峰教授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二十余年,曾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培训特聘专家”。他感受到近些年来,随着高考改革进程,职业生涯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很大原因是高考改革下,分科模式使得很多高中孩子被迫要去重视生涯教育。但是从高中开始思考,这远远不够!”
费俊峰表示,在了解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之前,家长有必要先厘清认知上的两大误区。
误区一:计划赶不上变化,无须太小开始为孩子规划生涯
不少家长有一个普遍观念:时代变化如此之快,现在chatGPT风头正盛,未来甚至将革新生产方式,“计划赶不上变化”,若是从小帮助孩子规划生涯,是否反而局限了他们的发展。
对此,费俊峰认为,未来的确难以预测,但生涯规划并非为孩子书写一张不能更改的计划书,而是要帮助他们尽早拥有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
“无论是做高中选科规划,大学专业规划,抑或是毕业后工作规划,这些过程都是孩子自我探索的途径,帮助他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同时通过接触社会、接触职业,慢慢地了解偏好的职业内涵,以及它需要什么能力。”生涯规划教育到底要多早开始呢?费俊峰说,和足球一样,“要从娃娃抓起!”
当一个人能明白自己是谁,明晰自身的职业偏好后,合适的职业选择也会造就这个人,职业能力与个人特质是动态匹配,双向奔赴的美好过程。费俊峰用自己举例:“我小时候就喜欢去教育别的小朋友,呈现出好为人师的特点,加上后来所受教育,以及我想对社会所做的奉献,教师这个职业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但其实我性格内向,刚开始讲课也紧张得说不出话,但随着时间推移,讲课能力在锻炼中不断提升,因此这也是一个职业对我的培养。”
误区二:梦想事少钱多,常常给孩子灌输职业仇恨
“孩子,你将来千万不要干爸妈这行,这行不是人干的。”类似的话在你和孩子的日常聊天中会脱口而出吗?家长这样的“职业仇恨教育”便是费俊峰指出的第二条误区。
费俊峰说,很多中国家长心中有个“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的职业梦想。的确,我们常常看着别人有啥我也得有,狭隘地认知了单一的生活蓝图——拼得好成绩,换得好文凭,抢到好工作,赚到好收入,还将这样的图景不经意间灌输给孩子。
对整个社会而言,青少年是最有活力、最具创新价值的群体,因此,一味追求稳定甚至“躺平”,就不是一个积极信号,违背了个人发展和社会价值观。
孩子需要从家长那里得到什么?不是这不行,那不行,又不告诉他们怎么去努力。他们需要的是支持、力量、方向,他们需要得到“我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我要如何度过一生?”等问题的答案。“你是否做到了这些?各位家长,请好好思考。”费俊峰说。
编后语:本期我们讨论了孩子生涯规划中的几个误区,明确了生涯规划要趁早,“职业仇恨”勿灌输。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家长在他们的生涯启蒙中,充当着“掌舵者”、“引路人”的角色,如何尽早协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呢?费俊峰教授将在下一期中进行解答。欢迎继续关注。
(记者/朱彤 陈雅平(实习)摄像/谢自强 视频/李时 设计/邵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