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闸工程施工现场。周晗 摄
进入4月,“桃花汛”并未远去,主汛期即将到来。未雨绸缪、防汛备战进入关键期,作为扬州长江防洪能力提升堤防加固工程中单体规模最大的综合利用型套闸,被历代治水者称为扬州“通南第一闸”的通江闸目前建设进展如何?记者11日来到施工现场进行了实地探访。
看现场
水下关键性工程建设进度逾八成
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通江闸,位于江都大桥(原嘶马)集镇,闸首上承红旗河水,连接老通扬、野田河及里下河水网,下距长江入口仅400米左右,因淮、运、里下河与长江“四水交汇”,且需承担挡洪、排涝、引水、通航重任。经过半个世纪运转,通江闸与长江防洪的新要求已不相适应。
“这次改造,是扬州长江防洪能力提升堤防加固工程整体规划建设项目之一。”通江闸改造工程建设处副主任李均虎介绍,通江闸改造工程包括新建通江闸、嘶马桥、西泵站,提升港堤、绿化等,工程总投资1.16亿元,创下江都水利史上单体工程投资之最,且工艺和科技含量高,综合应用了纤维混凝土、钢筋直螺纹套筒连接等行业领先技术,优化了工程结构功能和使用功能。工程去年10月动工,计划于今年主汛期到来前完成水下工程施工验收,建成后将与长江扬州段全线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后一样达到“百年一遇”标准。
“今年2月21日,我们确定‘会战百日’,如今时间过半,水下主体关键性工程建设已完成80%以上,5月底可实现水下工程验收,主汛期到来前可发挥挡洪排涝功能。”李均虎介绍,汛期是指河水在一年中有规律显著上涨的时期,每年6月1日起,扬州进入主汛期,伴随梅雨季,对水利工程施工影响较大。今年开春以来,天气复杂多变,大雾、寒潮、强对流等恶劣天气多发,特别是进入4月,长江大通流量逐日增加至15000立方米每秒,长江扬州段水位呈现缓慢上涨趋势,作为红旗河与长江之间控制口门的通江闸,更要抢抓这段“黄金期”,全面完成工程水下部分,确保在汛期具备防洪排涝功能。
新发现
工地上挂出“劳模工作室”
通江闸改造工程周边建筑物较多,下闸首与紧邻的嘶马闸桥同时实施,安全风险点多,施工难度较大。
记者发现,这里相比2月底“会战百日”启动时变化巨大,站在嘶马大桥上俯瞰,纵向长度超过400米的施工现场中,绿色防护网覆盖下的钢筋混凝土丛林正从河坎、河底“长”起来。施工棚门前的“江苏水建舒兆亚劳模工作室通江闸项目点”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为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攻关、QC小组等活动搭建的平台,目的是要把通江闸改造工程建设成为精品工程。”省水建公司通江闸改造工程技术负责人舒兆亚告诉记者,与以往闸站改造不同,通江闸闸站主要服务通南高沙土区东部区域,该区域地表层土以沙性土为主,保水性能差、承载力较弱,加上砂土地质基坑开挖深度大,降水影响范围广。
“相对投资体量和建设规模,通江闸工程建设中遭遇的技术难度大而多,反而激起了我们攻坚克难、技术创新的劲头。”舒兆亚说,为确保工程施工和周边环境安全,工程建设方案初期就充分考虑基坑开挖可能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基坑支护专项设计,并经多次专家咨询与论证,施工开始前对周边居民房屋进行保全,委托专业监测单位对基坑、周边道路、房屋及其他建筑进行跟踪监测,施工中针对沿线地质、地貌和周边条件,采用“水泥搅拌桩+型钢+钢板桩”支护,稳固土体,截水阻流。
争一流
多项技术创新为国内首次应用
“我们根据工程特点和技术难度,结合工程建设实际,选定一些研究课题,并联系有关高等院校作为研究课题的技术支撑,争取创新一批成果,建成精品工程,树立百年丰碑。”舒兆亚介绍,目前通江闸工程施工中已实施了水利工程高砂土层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施工工法、吹填袋装土和钢板桩组合式夹心围堰施工工法、组合桩施工工法、水利工程全自动地下水控制施工工法等。
“这些工法目前在国内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尚属首次应用,同时还应用了模板布、生态植生毯等十多项新技术,每项技术的含金量都高于一般专利技术。”舒兆亚信心满满地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将通江闸建成省市水利优质工程,争创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
市水利局基建处处长魏军说,扬州市长江防洪能力提升堤防加固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自办的一次性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涉及仪征、江都、邗江、广陵、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生态科技新城六个县(市、区)、功能区,工程总投资53亿元,加固堤防123公里。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已于去年全部完成。预计到今年底,长江扬州段江堤防洪能力提升堤防加固工程全面完工,堤防防洪标准将达到“百年一遇”,相当于在扬州市长江沿线筑就一道坚固的“防洪城墙”,为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