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这些年》海报
在铁道交汇处照见人生
——评小剧场话剧《这些年》
文 | 林蔚然
四十年时间,是一个微妙的跨度。跟一生相比,它似乎短了点,可它的长度又足以覆盖一个人最可宝贵的年华。四十年的爱与恨,四十年的苦与甜,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由武汉人艺出品的小剧场话剧《这些年》,讲述了普普通通的三个武汉市民家庭跨越四十年的平凡故事。从1978到2018,这40年不仅承载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履不停,也倾诉着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无比重要的如歌过往。
男女主人公黄健十和李沫儿身上几乎汇集了那个时代青年人身上的全部特质,他们善良、仗义、鲁莽,执拗,对这个新生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敢爱敢恨,对生活永远怀抱着一种义无反顾的慷慨。1978年真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对于那些20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说,扑面而来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从世界观到方法论,一切都是全新未知的挑战。或许那时的他们还不清楚,自己肩上不仅背负着个体家庭与前途,也背负着一个国家的发展与未来。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阴差阳错中屡屡把黄建十推向选择的岔路口,而一次追悔莫及的过错又几乎把他彻底抛入命运的绝境。
话剧《这些年》剧照
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宏大的历史语境里,本剧选择了举重若轻的处理方式,通过一系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巧合与误会,生动提炼出三家人命运中的悲欢离合。全剧在诙谐中裹挟着庄重,又在嬉闹中流淌着忧伤。李沫儿的弟弟李晓勇几乎是个刺儿头,先是误偷了王干部的自行车,后来又在股市里把公款赔的精光。可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偏偏认准了黄建十这个“姐夫”,而这个特殊的身份加持,对于黄建十的爱情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推动着他一次又一次站出来替李晓勇抗下所有。正当黄建十无比接近他的爱情理想时,命运的一记重拳又将他打翻在地,给他出了一道终生无法破解的难题。我们必须看到,这绝不是简单的造化弄人,更折射出时代巨变之下,普通人的仓皇和焦虑,以及万般无奈之中不得不做出的取舍。
剧中另外一条颇堪玩味的线索是李、黄两家人难以逾越的身份障碍。一条铁路分出了道里和道外,剧中李沫儿的母亲陈玉梅,反复重申着自己和孩子们“大学教授和大家闺秀”的家庭出身,时时刻刻流露出道里人的优越感。而住在道外的黄家处事谨小慎微,似乎生怕破坏了道里与道外脆弱的和谐关系。只有黄建十“不识趣儿”,一次次挑战着规则和底线,他不仅挑衅式的反复跨越那条横亘于前的铁轨,更要用自己如烈火般炽烈的爱情,彻底烧熔那条铺设于人们心中看不见的铁轨。毋庸讳言,改革开放的大潮的确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人的身份属性,后来功成名就的黄建十和下岗谋生的李沫儿也刚好颠倒了道里与道外的旧秩序。但其实,历经沧桑后人们回过头看,道里与道外看似是两条永远无法交汇的铁轨,但其实早已在悠悠岁月中水乳交融,而粘合它们的正是那份无法割舍的血脉亲情,正是普通人身上升腾出的生命光芒。舞台上那环绕着老屋的半圈铁道,可谓是形神兼备,一方面隐喻着生命之路向远方延伸,另一方面也揭示着在铁道交汇处照见的全部人生。
话剧《这些年》剧照
虽然从时长到景别都是标准的小剧场设定,但无论是文本中的主题挖掘还是表演上的人物塑造,本剧无处不在彰显着自己的“野心”。不仅是在时间跨度上呈现出的纵横捭阖,本剧还于字里行间准确地捕捉到不同的时代特征,生动地勾画出了老武汉的城市温度和生命质感。武汉人的豪迈与暴躁,果决与坚韧,随着剧情推进清晰地附着在每一个角色身上,使他们拥有了一种牵动人心的独特魅力。也正是由于对剧中人物的牵挂,让观众对结尾的处理觉得不够满足。最后一幕在养老院中,几位耄耋老人抛却半世恩仇,其乐融融,但男女主人公黄建十和李沫儿却莫名缺席了整整一场戏。他们各自命运的铁轨最终能否交汇?他们又是否能够放下过往坦然拥抱对方以及自己的余生?这是作为观众的我们,最想要知道的答案。
作者/林蔚然
一级编剧,北京演艺集团《新剧本》杂志主编。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文艺界别“四个一批”人才。从事舞台剧、影视剧、艺术评论创作至今。编剧作品:话剧《人间烟火》《喜相逢》《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北梁人家》《大国工匠》《家长会》《天真之笔·郁达夫》《寻她芳踪·张爱玲》,相声剧《依然美丽》,京剧《少年马连良》,北京曲剧《歌唱》《无处不在》,电视剧《我们生活的年代》《无影灯下》,电影《闭嘴!爱吧》等。作品多次获国家、省部级奖项,并受邀赴英国、德国参加展演,剧本翻译为英、德、意多国语言于国内外出版。艺术评论作品散见于各大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