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粉墨青春,青春有戏!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主办,江苏文艺广播参与承办的“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期间,5部大戏,近60场演出走进各大高校!
4月13日,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带来的昆剧《世说新语》在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上演。当“唱醉江南月”的昆剧与“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的《世说新语》交汇而生的昆剧《世说新语》在舞台上唱响时,现场观众不禁拍案叫绝!
自今年2月份以来,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联合主办,江苏文艺广播参与承办的新一轮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将5部高质量戏剧演出导入青春校园,让师生们就近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已经完成在近60所江苏高校的巡演。
在巡演过程里,主办、承办单位坚持探索,充分挖掘“戏曲+”丰富而鲜活的创造力,展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和青春力量。同学们不仅在演出导赏环节中积极热情地与主演们互动、学习,在观剧中全神贯注,在演出结束之后还纷纷在“青春留言板”上分享了自己的观剧感受。
巡演活动丰富了高校文化生活,不仅仅是一场场传统意义上的戏曲演出,更是一种符合当下,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全方位文化体验;让戏曲艺术成果不但与社会、文化、时代相连,更与青春相连。昆曲由此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中去,这种辐射效应是巨大的,对昆曲的弘扬、保护有相当大的意义。
顶流演出让你爱上昆曲
昆曲诞生于六百多年前,是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昆曲的音乐、表演技巧对现代全国大部分声腔剧种都有深刻的影响,所以被誉为“百戏之师”。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导赏环节,江苏文艺广播主持人薄一潇向观众们介绍了昆剧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以及昆剧《世说新语》的创作背景与由来。
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是在大学生中播下昆曲的种子,进行古典美学教育一个重要举措。开演前,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赵于涛、周鑫、孙晶、孙伊君和张静芝等中青年昆剧表演艺术家被主持人邀请上台,与高校学子开展昆剧艺术的对话,交流、切磋表演技艺,传承着对文化艺术的信念。
演员们细细介绍了昆曲的角色及装扮,并教大家如何去听昆曲的发音,看角色的眼神,如何在无实物环境下读懂演员的身段、动作等;还结合自身经历向现场同学分享了自己从艺的梦想以及走上艺术之路的历程,向同学们传授克服紧张情绪、积攒舞台经验的小窍门。在场同学受益匪浅,纷纷鼓掌叫好。
“我是昆剧迷,就是大家常说的‘昆虫’。今天在学校能与慕名已久的演员老师们近距离接触,太让我激动了。导赏就是一场精彩的昆曲鉴赏互动讲学。老师们的讲解太生动、丰富了,大大拉近了我们与古老艺术、历史题材之间的距离。”中医学专业张同学说。
展现原创力量,创新是昆剧“圈粉”的动力
昆曲素来以明清传奇为依托,《世说新语》系列将魏晋这一极具魅力的时代搬上了舞台,填补了昆曲舞台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昆曲《世说新语》系列创作是对我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的首次戏曲化改编。
该剧以折子戏的形式,演绎文言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内容上从可独立成篇的单折切入,折与折之间又可组合编排、交织成网,分别围绕魏晋名士谢安、郗超、王戎展开,巡演中演绎了三折故事——《梦鸡》《开匣》《索衣》,以昆剧独有的婉转动人、软糯细腻“水磨腔”,儒雅念白,细腻表演,飘逸舞蹈诉说魏晋风骨。
正是因为省昆的种种创新和实验,让一场场高校巡演顺利“破圈”。
散场后,同学们似乎还沉浸在演出情景中,医学营养专业董同学对记者说:“《世说新语》是我很爱看的一本书。提及《世说新语》,魏晋名士一个个鲜活的身影就会浮现在脑中。今天的演出,以昆剧演绎其中的一折一折的小故事,让我大开眼界。比如《梦鸡》,《梦鸡》当中有一句唱词就是‘一霎时物迁景换’,在戏曲舞台上打破时间、打破空间,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所在。昆剧音乐是古朴、传统的,但又是这样的时尚、流畅和优美的;‘三曹’‘七贤’‘王谢’等多条主线让昆剧《世说新语》既还原了原作的质感,又有大戏气象。太美了!”
临床医学的陈同学说:“现场看演出就是不一样,特别容易看入了戏,当舞台的边界消失,演员、灯光和影子,唱腔、身段和乐队一起共同完成了回归昆剧本来、回归人物内心的演出;也让我们跟随演员在不同角色中切换,为每一位人物和不同性格找到了妥帖的舞台感觉。太震撼了!”
戏曲的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传承中发展,这就要“推陈出新”。省昆的《世说新语》就是依据现代的审美需要,不与古本相同的新创剧,这就更能赢得现代青少年的喜爱。传统戏曲之所以被传承百年,成为具有生命力的IP,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其承载的文化精神、家国情怀、理想主义气质等具有穿越时空的深邃力量。
昆曲这深耕于传统文脉的“水磨腔”,一路“磨”过来、“闯”过来,在当代有了动人的回响,在新时代有了新的韵味和新的风范。打造经典戏曲IP,把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持续办下去,就是要将这股子力量持续不断地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