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郑州抗癌共享厨房引发舆论风波。
让我们一起梳理此事的脉络经过。
这家抗癌共享厨房,至今已经由张广兵等店主经营了九年,开设于河南省肿瘤医院、河南省胸科医院与河南省人民医院附近。所谓的共享,最初是指为患者家属提供借火做饭的场地,后来则改为收取加工费的模式。虽然在当地,此类的共享厨房开了好几家,但只有这家最受外界关注。究其原因,是张广兵与合伙人频频登上媒体网络,诉说爱心经营的艰难困境,因此多年来一直得到了各地爱心人士、公益组织和一些单位赠送的物资。
对张广兵等店主的质疑,其实并非现在才有,只是此前尚未浮出水面。有捐助者就曾发问,他们的新店每一年都接收到爱心物资甚至是善款,但年年都说困难,周边其他共享厨房在没有任何捐助的情况下,为何还能正常运转呢?媒体在采访中则发现,附近另一家共享厨房的老板表示,“除去开支和成本,夫妻俩人一个月可以赚近万元”。而这些积压的疑问,最终在张广兵的妻子在短视频平台晒出房子和宝马车后,彻底爆发了。
从店主张广兵手写致歉信,称经营困难坚持不下去,到全国爱心人士纷纷伸手援助,再到店主被质疑“住豪宅,开豪车”,深陷“诈骗”风波,舆论哗然。当地为此专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店主征集的善款目前均未支出,豪宅豪车的说法也并不成立;当事人已停止接受各类社会赠予,对社会爱心人士赠予的款物使用情况,将依法依规进行监督监管。事件至此几番反转,其问题的核心在于,爱心捐款信息始终没有做到公开透明。
所以,虽然调查结果公布了,但是网络上的质疑并未平息。原因也很简单,张广兵的个人资产,只是舆论对“共享厨房”诸多疑点之一。过去九年社会捐助的善款和物资,究竟是如何使用的,是否有落入个人的腰包,这些关键问题,并未给公众一个信服的答案。也正是因为不透明,我们至今还无法分辨,这家抗癌共享厨房究竟是真的经营困难,还是在利用舆论借机牟利。
爱心捐款信息没有做到公开透明,这也是近些年来中国公益屡屡被质疑的老毛病。特别是这家共享厨房,有着民间公益和商业盈利的双重性质,公与私的界限更是不能不分明。否则,即便调查组帮助洗刷清白,依然很难重建公众的信任,最终损害的还是整个公益慈善事业。
我们当然希望张广兵等店主是真的在用真心做慈善,我们也完全相信民间慈善的涓流力量。但事实证明,慈善公益不能仅仅凭借一腔热血,借助社会力量更要分外谨慎。唯有信息公开透明,才能做到步步为营,持久发展。《公益事业捐赠法》明确规定,“捐赠人有权向受赠人查询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对于捐赠人的查询,受赠人应当公开接受捐赠的情况和受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接受社会监督。”无论是从法律还是社会信任角度,张广兵等店主都做得远远不足。
“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监督是公益必需的底色,否则整个慈善行业就要被非法社会组织、虚假诈骗等乱象搅浑。抗癌共享厨房的风波,尽管是一次难堪的负面舆情,但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借助舆论的力量,将民间慈善真正推向阳光,推到合法合规的正道坦途上。
作者: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