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亲》的主人公原型来自泗阳,都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好人’典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观看之后,我至今心潮澎湃,难以平静。”4月18日,泗阳市民杨青谈及他观看大型淮海局《娘亲》的感受时,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
3月17日,由中共泗阳县委宣传部出品,泗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监制,泗阳县地方戏种保护中心演出的原创大型现代淮海戏《娘亲》在泗阳大剧院成功首演。《娘亲》讲述的是泗阳本土“中国好人”的故事。洪泽湖畔,爱心小屋,女主人公李岚十几年间以志愿者的身份扶贫济困,她放弃舒适生活,牺牲自己幸福,带领爱心团队,挥舞助学大旗,用一颗滚烫的“娘心”无私帮助辍学少年、孤儿以及流浪儿童,为上百个孩子撑起了一片母爱的蓝天。该剧是以泗阳“好人”群体为基础原型,塑造起来的精神丰碑,彰显出泗阳“好人之城”的道德光辉,让观众欣赏了一道“泗阳好人”特色文化大餐。
作为该剧的编剧、泗阳县剧目创作室主任张泉感慨万分。他从自己办公室内悬挂的一幅书法作品“苦吟成戏”,讲述了《娘亲》的创作历程。
2018年,张泉接到上级任务,要求以泗阳本土人物或故事作为主要元素,创作一部大型现代淮海剧。任务下达后,张泉没有因为素材而发愁,因为他心目当中早就有一个心愿,以泗阳“中国好人”张矾为原型,创作一个剧本。“一个月时间,我就把剧本写好了。又经过一周时间的打磨,我感觉能出手了!”张泉说,或许是因为对张矾的太过熟知,整个创作过程非常顺利。
然而,事与愿违。当张泉把剧本和盘托出与同事们共同探讨时,几乎连张泉自己都意识到剧本的不足:不像戏。这是剧本创作的行业术语,是一个比较直接的否定。大家一致认为,剧本创作中最为关键的,也是最让人头疼的元素——戏剧冲突太少。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没有它或者表现太少,很难成戏。
“摆脱原型,重新组织,放弃单一原型的创作方向,为泗阳‘好人’群体画像!”张泉说,找到问题的关键,有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对接下来的创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2018年底,新一版的《娘亲》剧本完稿。在向省内业界老专家们征求意见时,大家对剧本基本认可,但也十分中肯地表示,仍需再精炼再打磨。
时间来到了2019年3月,剧本进入了漫长而又疲乏的精细化打磨提升阶段。转眼间,2020年的春节到了,新冠肺炎疫情来了。直到2022年,张泉下定决心排除一切纷扰,全身心地扑在剧本上,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对剧本进行了一次全文研磨,终于在10月份把全新的剧本捧了出来,并得到了行家们的广泛认可。“‘好人’难写,这是我们业内的共识。一不小心,我们就会把‘好人’神话,不接地气,最终就是回到原点,不像戏!”张泉感慨道,观众需要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必须还原于生活。
泗阳县地方戏种保护中心主任周雪芹是《娘亲》剧中主人翁李岚的主演,无疑也是最早接触到剧本的人之一。“诵读剧本的时候,我就瞬间入戏了,往往是读着读着就不自觉地流下泪水。”周雪芹说,整个剧本剧情跌宕起伏,情节感人至深,写出了主人翁人性的纠结,和她在曲折中的坚守,度的把握很准,很容易触及内心最软弱的地方。“能出演李岚这个角色是我的荣幸,能担当这部剧首演是我们中心集体的荣幸。这次我们做到了不请一个外援,全中心全员出演,圆满成功地呈现了《娘亲》这一大型现代淮海戏,是我们剧团建团以来的第一次。从此,我们团真正地能站得住、站得稳了!”周雪芹眼含热泪情真意切地说。
戏剧“梅花奖”得主许亚玲受泗阳方面邀请,出任了《娘亲》的艺术指导。她为该剧的成功首演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对该剧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说,李岚用一颗滚烫的“娘心”无私帮助辍学少年、孤儿以及流浪儿童,为几百个孩子撑起了一片母爱的蓝天,彰显了伟大的人性光辉,是伟大时代的榜样,我们有责任让这样的榜样精神得以继承和发扬。
在采访行将结束的时候,张泉补充说,全剧时长153分钟,汇聚了全县各方面合力,展现了泗阳文创的自信。首演过程中观众的每一次流泪都让他深深感动,每一次鼓掌都给予他力量。他将更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意见,对剧本再精细再研磨,争取能走向全国。同时,尽可能地把剧本进一步凝练,让这部剧能走出剧场,走进小区、乡村、工厂、车间,让更多的观众零距离感受并汲取到戏中的正能量。
长期以来,泗阳以坚定文化自信致力打造文化精品,凝聚起建设“运河三千里,最美在泗阳”的精神力量,淮海戏《娘亲》一定会熠熠生辉,走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