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里的江苏③】5元理发店 温情陪伴18年

2023年04月25日 17:49:5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人民幸福安康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当下,街头巷尾、商场集市、城乡社区,各类小店升腾着浓浓烟火气,“小店经济”热气腾腾,城市发展活力满满。小店,彰显地方特色、服务保障民生,也对促进就业有着重要支撑作用,因此,“小店经济”事关民生福祉,事关整体经济发展。即日起,江苏新闻广播联合我苏网推出特别策划《小店里的江苏》。一起探寻“小生意”里的大能量!  


    

  丹阳南门大街是一条承载了众多当地人记忆的老街,既有老味道、老手艺,也有新时尚、新业态。一家理发店已经在这里营业了18年,名字特别简单——“5元理发店”。店主郑晶明也被唤成了“老郑”。

  

  “施大爷,你好。”

  “你好,你好。”

  “今天想剪个什么发型?”

  “老样子,还是老样子。”

  早上6点半,郑晶明的“5元理发店”迎来了当天第一位客人施大爷。施大爷今年70岁,别看他这会儿热情地和老郑打着招呼,三年前刚来理发的时候,整个过程却是一言不发。虽然听朋友推荐,这家理发店价格便宜、也不办卡,但那时候施大爷还隐隐有些担心,因为有些店里的理发师会搞推销,老年人吃不消。

  “高档地方的话,我们老人家也不敢去。也听他们年轻人说了,一个是价格贵,再一个进去办卡,充多了优惠什么的,我们也不去赶时髦了。”施大爷这样告诉我们他心中的顾虑。

  施大爷不说话,郑晶明也就随着他,自己也不多说一句,就专注于手上的功夫。渐渐地,施大爷发现老郑是真的手艺好、人实在,话匣子也打开了。现在,每隔二十多天,施大爷就要骑15分钟电瓶车,大老远从工作的地方来这里剪头发,这是他和“老郑”每月一次的“老友相约”。他说,只要老郑一直在这里开理发店,他就一直来这里剪,“不会到其它地方去”。

  十几平方米的小店,一面镜子、一张理发椅、郑晶明一人。但仔细一看,等待的长椅上绑着握力器、不大的货架上摆着常见的日用品,从早上开门起,电视机就会打开,还有手机充电器、空调……这都是老郑特意准备的,因为他的顾客多是老人。郑晶明希望,让老人来到这里,就像回到他的第二个家一样。

  说话间,小店又陆陆续续来了好几位老郑的“铁杆粉丝”。他们一边坐在靠椅上耐心等待,一边笑嘻嘻地闲聊家常。18年前,30出头的郑晶明为了方便照顾父母,从南京回到了老家丹阳干起他的老本行——理发。但南门大街是一条老街,生活的多是一些“老丹阳”,很多老人对价格敏感。他就想,不如做一间专门服务于这些老人的理发店——不要豪华的门面、不要繁杂的洗剪吹,就简简单单理好发,价格3元/次。郑晶明说,刚刚开始的时候人比较少,但是他有一个信念,小店只要做得好,价廉物美,长久下去肯定有生命力。

  娴熟的手艺、实惠的价格、温厚的人品……随着来过这里的老人口口相传,理发店生意越来越红火。因为成本上涨,十多年前,理发店调过一次价,3元/次变成5元/次,至今没有再变。不少老顾客甚至劝他涨价。顾客庄大爷说,他们这些老客一直都觉得郑晶明价格定得很便宜,希望他能涨点价,但他就是不涨价,就算多给他也不收,“他说就是要为我们老年人服务得很好。”

  “再见啊,郑师傅。”

  “再见,慢走……”

  18年下来,老郑有了七八千人的稳定客群,日均要接待七、八十位顾客。剪完最后一位,往往到了晚上七八点,有些独身老人还会恋着店里的灯光和人气。老郑就会简单炒两个菜,邀请他们留下来和自己一起吃个热乎饭。老郑说:“只要他们来我就很高兴。宁愿我自己辛苦一点,多剪几个,营业额不就是差不多了么。”

  理发店的周边是各式各样的小吃店、豆浆油条店、南北炒货店……电动车、小货车按着喇叭在人流之中穿行,喧闹中散发着老街传统和现代交织的独特光芒。经济持续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变迁,但这里仍是市井生活的中心地带,与本地百姓情牵意连。郑晶明也是:“老年人也很容易开心的,我的想法还是很简单,真真切切地为他们服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小店会以5元的价格一直陪伴他们下去。”

  (江苏新闻广播/孙昕 丹阳台/王亮 王晶 史惠铭 编辑/赵梦琰)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