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 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戏曲学院共同承办,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政府、江苏省戏剧学校、江苏大剧院协办的第四届“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南京)正在进行中。4月25日,第二台学生展演在江苏大剧院戏剧厅举行,现场曲艺新人云集、传统经典荟萃、南北曲种交相辉映,一展戏曲艺术薪火相传的勃勃生机,为南京观众带来一场曲艺盛宴。
“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是文化和旅游部推动全国戏曲教育工作和戏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的品牌活动,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我国戏曲专业教学成果,促进戏曲教学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表演水平,培养造就更多优秀青少年戏曲人才,使戏曲事业后继有人。
当晚演出共呈现九个戏曲节目,来自上海、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多地的优秀青少年戏曲演员齐聚一堂,带来昆曲、黄梅戏、越剧、绍剧、婺剧高甲戏等多个剧种的经典剧目。
由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演奏的婺剧《三请梨花》经典唱段拉开演出序幕。婺剧乱弹音乐“二凡”是西北秦腔传到南方后演变而成的声腔,经安徽与“三五七”合流后传入浙江。当晚《三请梨花》演出唱段表现的是樊梨花带兵夜巡营时的场面,旋律舒展,过门则音符密集,加上枣木梆子与板鼓的击奏所产生的奔马般急促节奏,以及大锣大鼓的使用,使唱与奏之间具有鲜明对比,音乐气氛十分强烈。
婺剧《三请梨花》
绍剧原名“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源于秦腔,1950年定名为绍剧,该剧种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县(现为上虞区),流行于绍兴、慈溪、余姚、萧山及其他浙沪一带,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
来自绍兴艺术学校的学生们奉上两个绍剧经典曲目,分别是《斗姆阁·打半山》和《摇钱树》。前者演绎义士张岐忠肝义胆、不畏艰险,上山寻找踪察访、智斗恶僧斗姆阁的故事;后者讲述玉帝女摆花张四姐思凡下界,与书生崔文瑞成婚,幻化摇钱树,玉帝欲召其回天宫,四姐不从,恃勇斗天兵的故事。
绍剧《斗姆阁·打半山》
绍剧《摇钱树》
俗话称“男怕夜奔,女怕思凡”,昆剧《林冲夜奔》是昆曲传统武生戏,选自明代李开先《宝剑记》传奇,该剧既讲究唱工又讲究做工,身段极其繁复,一招一式不得含糊,对表演者的表演技术和功力要求很高。该戏经由一代代昆曲人言传身教,传承至今。来自浙江音乐学院的学子将这出戏带上“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的舞台,演绎林冲受高俅迫害亡命水泊梁山途中的故事,体现传承的力量。
昆剧《林冲夜奔》
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的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其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安徽省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带来《白蛇传·断桥》,讲的是白娘子金山寺索讨丈夫,寡不敌众,败退西湖断桥,猛见许仙来到,小青拔剑相向,白娘子念及夫妻情深,竭力劝阻,许仙再三赔罪,自责不该误信谗言,夫妻重归于好的故事。
黄梅戏《白蛇传·断桥》
该校学生还带来了黄梅戏《八大锤》,讲述岳飞和金兵会战于宋代首都开封(朱仙镇),兀术义子陆文龙连败宋军中使用双锤的严成方、何元庆、岳云、狄雷四员大将,后在王佐自断一臂,以苦肉计告知身世后,反戈一击的故事。
黄梅戏《八大锤》
随后,来自泉州艺术学校的学生带来高甲戏《妗婆打》。高甲戏又名“戈甲戏”,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妗婆打》则演绎冯排好赌为生,夫妻不睦,适逢妗婆来家,大怒责斥,冯排遂改邪归正的故事。
高甲戏《妗婆打》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浙江音乐学院的学生奉上两台越剧爱情故事——《珍珠塔·跌雪》和《梁祝·楼台会》,故事主人公分别是方卿与陈翠娥、梁山伯与祝英台,同样深情,却走向结局截然不同的结局。
越剧《珍珠塔·跌雪》
越剧《梁祝·楼台会》
一出出经典折子戏轮番上演。演出过程中,演员们在台上奉献出无数精彩绝伦的瞬间,而观众们则是在台下报以连绵不绝的掌声与叫好声。
当晚,现场一些戏迷朋友早早就来到剧场守候演出,陈先生就是其中之一,90后的他小时候就常跟着外婆去田间地头听黄梅戏,这场展演让他时隔多年与戏曲再续前缘。当看到这么多年轻的戏曲演员活跃在舞台上,他很激动:“戏曲是经久不衰、属于所有人的艺术,如今台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相信也会有更多年轻朋友走进剧场看戏,希望台下的人懂得欣赏传统戏曲艺术的观众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