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2022-2025)聘任仪式在江苏大剧院举行。来自江苏文学、戏剧曲艺、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美术等领域的100对师徒走上红毯,薪火相传推动江苏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呼唤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从2019年4月起,江苏启动了首轮“名师带徒计划”,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推选100位文艺名家与100名青年才俊携手结对、师徒传承。三年来,学徒们在名师们的精心栽培下,取得了哪些阶段性的成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新一轮“名师带徒计划”将如何助力江苏文艺开创新局面、实现新突破、再攀新高峰?一起来看。
唯才是举
口传心授教“真业”
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省文联、省作协实施,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的重要工程,是建强文艺苏军、推进江苏文化人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推进江苏文艺青蓝相继、薪火相传。
翻阅新一轮名单,小编发现,孙晓云、毕飞宇、盛小云、柯军……江苏文艺界最具实力的名家在列,他们主要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全国性重要文艺奖项获得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涉及文学、戏剧、曲艺、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电影、民间工艺等9个艺术门类。
学徒方面,也都是最有潜力的英才新秀。与名师们“豪华阵容”不同,学徒按照不同艺术门类特点,突破年龄、身份、学历等条件限制,由名师对照条件自主选定,并根据学徒的资质按需制定培养计划和目标,真正实现打破框框、唯才是举。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连续参加了两轮“名师带徒计划”,在她看来,“名师带徒计划”让每一株“好苗子”拥有了独特的生长土壤,找到艺术之路拔高的方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把中国古老的口传心授教学方法与当代教育实践结合在一起,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推广书法教育和江苏文化强省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名师带徒’,昆曲这一传统文化才有未来,才会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柯军表示,一对一的名师带徒,有利于汇聚新时代的文艺力量,“它把我们师徒勾连在一起,使我们永不分开,更使我们的传统艺术生生不息、继往开来。”
青蓝相继
因材施教出“高徒”
活动现场,“名师带徒计划”的师徒代表一起畅叙师徒耕耘艺坛、砥砺奋进的心得和体会。
“朱老师在我心中一直是‘大神’一样的存在,当他选择我做徒弟的时候,我感到受宠若惊。”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首席、青年胡琴演奏家孙瑶琦向大家展示了江苏省音协主席、著名二胡演奏家朱昌耀所送的二胡。入选首轮计划时,孙瑶琦刚从专业院校毕业、进入乐团工作,如今已成长为“紫金文化优青”,并担任乐团首席,获得奥地利音乐剧院奖等荣誉,“这3年,朱老师为我量身定制了发展规划,带着我去各类舞台上实践,还带着我去挑战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可以说是朱老师带领着我,一步步完成了一个年轻民乐人的光荣与梦想。”
良师“描点”,人生定航。作为首批计划中曲艺门类最年轻的徒弟,“00后”张正师从扬州评话演员马伟。在老师的倾囊相授下,张正以专业、文化双第一的成绩考入了扬州曲艺研究所,并穿起长衫、敲响“止语”,坐在了三尺书台前。谈到这段师徒情谊,张正满是感激,“马老师对我来说,既是师,也如父。跟他学习这几年,他没收我一分钱,甚至后来我去艺校三年的学费都是他出的,因为有他的帮助,我才能慢慢靠近自己的理想。”
于名师而言,“名师带徒计划”既是传道授业的重要平台,也是相互砥砺、共同进步的宝贵经历。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祁智在首轮计划中收赵菱为徒,这三年间,他经常带着赵菱前往各地校园,给孩子们讲课、说故事,获得童真的灵感。在祁智的悉心教导下,赵菱新创作的《乘风破浪的男孩》荣获2020“中国好书”、2022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谈到“名师带徒”的深层意义,祁智坦言,带徒也是一次自我成长,“赵菱是个非常有天赋的儿童文学作家,她给了我新的创作角度和创作灵感,我也在此期间,完成了自己的新作品。非常的荣幸,师徒之间是相互砥砺、互相成就的,'名师带徒计划'也给了我很多前进的力量。”
吴凝、胡琴心是“名师带徒计划”中唯一的一对舞蹈专业师徒,她俩的年龄只相差几岁,从文工团到南师大一直都是同事,可谓亦师亦友。拜师之后,胡琴心就在吴凝的帮助下,参与了建党百年文艺晚会舞蹈编导工作。每一次现场创作,吴凝都陪在胡琴心身边,给予她专业的帮助,“我是她的老师,她是我编导舞剧的领舞,我们师徒在艺术的道路上是相互成就的。现在我们都在高校任教,肩上也同样背负着艺术传承的责任,也会一直努力为江苏舞蹈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吴凝表示。
师徒同心,携手同行。三年来,名师学徒在重大主题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中同台参加文艺演出、美术书法作品创作等活动,一批青年文艺创作人才拔节孕穗、脱颖而出:房伟、孙频获第三届茅盾文学新人奖,单雯凭借恩师张继青亲授的昆剧《牡丹亭》一举荣登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张军参与编剧的滑稽戏《陈焕生的吃饭问题》斩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孙瑶琦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此外,还有多位学徒在省“五个一工程”奖等省级评比中获奖,江苏文艺呈现青蓝相继、硕果累累的可喜景象。
砥砺前行
推进江苏文化人才高质量发展
文艺人才有其特殊的培养规律,怎么让“好苗子”顺利“拔节生长”?小编注意到,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在实现中国传统“师徒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也探索形成了一条符合艺术传承规律、具有江苏特色的有效文艺人才培养路径。
思想引领,赋能创作。三年中,江苏积极组织百对名师学徒参加文艺专题研修班、读书班以及“四力”教育实践、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等,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并常态化组织文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确保文艺创作和实践始终沿着为人民服务的正确道路前进。
高位推动,创新培养。省级层面策划举办隆重的拜师仪式,制定《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服务管理办法》,每队师徒都要签订《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协议书》,并制定培养计划和目标,推动学徒成长成才、创作精品佳作。
精细服务,强化保障。每对师徒分别制定三年及年度培养计划、学习创作计划,每年组织专家对学徒进行年度考核鉴定,举办高端培训班、学徒集体采风、优秀学徒个人作品研讨会等,对学徒进行“嵌入式”扶持培养,有力推动江苏文艺薪火相传。
名师亮相,高徒登台。百位文艺名师,群英荟萃;百股新兴力量,蓄势待发。期待新一轮文艺“名师带徒”计划结出更多丰硕成果,让更多有志向、有能力的青年文艺创作人才脱颖而出,切实肩负起推动江苏文艺“高处再攀高”的时代重任,为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贡献力量。
来源:评新而论
记者 | 曹鹏 高涵 顾倩颖
图片 | 任雨风 江苏新闻等
编辑 | 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