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收集点究竟该如何选址建设,建好后怎样维护管理?此前,江苏各地也在不断摸索、创新,总结经验。最近,《江苏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和维护指南》正式发布。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里面也给出了回应。
这份指南,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是对2019年颁布实施的《江苏省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与收运设施设备配置指南(试行)》的修订,重点围绕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全流程,结合实际,完善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收集运输车辆、转运设施、处理处置设施配置要求,增加了设施维护相关要求。
对此,《指南》主要审查人、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顾军介绍:“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这几年各地有新的经验,也有不适应的地方,我们对原来的指南进行了优化,比如说小区对亭房的建设、服务的半径、服务的人数,特别是亭房本身的面积以及功能性的要求都做了提升优化。”
不同类型住宅区因地制宜建设收集点 服务半径≤120米
小区物业负责人杜闻飞:“对住宅区细分,我觉得还是比较好的,因为每个小区有不同的情况。”一个小区,究竟该如何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点?原先指南给出的规定比较宽泛,操作性不强。而在最新指南中提出:住宅区垃圾收集点应按便于投放、维护、管理的原则布局,服务半径应小于或等于120米,高层住宅区宜按每200-600户设置1个收集点;多层住宅区宜按每150-400户设置 1个收集点;低密度住宅区宜按每30-200户设置1个收集点; 每个住宅区至少设置1个收集点。住宅区垃圾收集点单个面积不宜小于10平方米,总面积根据人口数量、垃圾产生量、收集容器容积及收运频次等确定。
投放口高度宜为1米到1.2米 新增设施维护规范
扔垃圾本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一些垃圾收集点建成后,由于投放口过高,一些老人、孩子投放垃圾时,够不着,也看不见,很容易弄脏衣服,同时污染了收集点环境。针对这一问题,指南首次提出“投放口高度应符合成人人体工程学的要求,高度宜为1米到1.2米。”
“一些投放口已经超过老人孩子双手托举的高度,估计在一米五左右了,实际上是非常不方便的,垃圾分好了都没办法投进去,这次一米到一米二的距离高度,是特别符合居民实际操作的。”南京市鼓楼区华侨路街道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张海说。
指南还规定,垃圾收集房(亭)应满足通风、遮雨、除臭等要求,还应配置供电、洗手、消防等设施设备。不过,记者在走访时发现,一些小区的垃圾收集点保洁、设施维护并不及时到位,这也直接影响到居民正常分类投放。对此,指南增加设施维护的要求,垃圾收集设施应定期维护,及时更新,排除安全隐患,保持设施功能完好、做好保洁等。一些小区居民表示,之前扔的时候,门是自动感应的,但有时候感应不上,没办法就只能扔到外面,希望有人能定期维护管理一下。也有小区居民说:“收集点太脏了,人也不愿意扔,扔的时候就随手一扔就行了;收集点很干净,大家肯定都愿意放在垃圾桶里。
顾军说:“这几年运行下来,我们发现各地多多少少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那么这次编制的时候,提的是设施配置与维护指南,对建设设施日常的运营维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保证我们的设施能够正常安全的运行。”
各领域、全流程设施配置更细化 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指南还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农贸市场、公共场所做了进一步划分,也将垃圾分类收运处全流程设施配置进行了完善,修改部分垃圾分类标识。纵观这次指南的修订,可以看出,垃圾分类工作正日益完善,对好经验、好做法进行固化。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推进,各地也创造了不少新的办法,我们开始提炼总结经验,并且在全省推广,在推广的过程当中逐步来完善它,配置指南固化这些新经验的一种手段。这次指南出版修订不会是最后一次,今后有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会逐步把它纳入进来,再做修订。依靠设施配置的标准贯彻与实施,进一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深化和精细化的工作,并且辐射到整个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的全过程。”顾军说。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范思成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