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位楷模就是一座精神坐标。我苏网联合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推出“江苏最美人物”系列专稿。奉献基层的共产党员、创新创业的时代先锋、扎根一线的能工巧匠、平凡岗位上的奋斗者……我们将持续讲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记录江苏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和动人事迹,呈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不断涌现的江苏力量、江苏作为。
提到医学,除了救死扶伤的医生和被称为“白衣天使”的护士,还有一群身着科研工作服,整日泡在实验室里的医学科研专家们,他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医学更多的可能性,为人民的健康谋福祉。马瑜婷,就是这样一位长期奋战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一线的女科学家,她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针对肿瘤免疫治疗重大瓶颈,潜心研究,推动形成理论体系,助力开发创新药物、疗法和诊断试剂。
马不停蹄 奋斗在肿瘤免疫治疗科研路上
夜幕降临,独墅湖畔的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8楼还亮着灯。
马瑜婷,国内应激与肿瘤免疫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在经历了一整天的忙碌后,依然在为最近发表的论文做着准备。她说:“我觉得是一个正常的工作状态,在不同的时间给自己一些不同的充电方式,只有不断地输入才可能有持续不断地输出。”在肿瘤免疫方向,马瑜婷深耕不辍,已在《科学》《自然医学》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SCI总他引超过7300次,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内外专利。
2015年,马瑜婷加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她带领团队反复实验,数年磨一剑,找到了压力应激抑制肿瘤治疗效果的“帮凶”——糖皮质激素,挖掘出压力应激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并发现米非司酮能显著增强化疗与免疫治疗的效果。这项研究填补了国际上的一项认知空白,也为新型抗癌药物的研发带来了启示。
人生路口抉择都有“科研梦”的影子
中学时代,马瑜婷就对生命科学格外着迷。“我在中学阶段就对生物学非常感兴趣,当时非常幸运,碰到了一个很好的生物学老师。我记得,当时中央电台有档《人与自然》的节目让我对生命科学,有了非常大兴趣和敬畏之心。”马瑜婷回忆道,而高考前一个月,陪伴她长大的爷爷罹患肿瘤,这段充满痛苦与煎熬的经历,让她时常思考:“如果早一点发现肿瘤,结果会不会不一样?除了令病人痛苦且疗效有限的放化疗,还有没有其他治疗方法?怎样有效减缓癌痛?”这更加坚定了她未来的奋斗方向。
潜心钻研 发现肿瘤免疫新思路
2005年,马瑜婷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并考入该校同济医学院的免疫学系。2008年,她赴法国攻读免疫学博士学位,成为欧洲肿瘤免疫学院博士生奖的首位获奖人。2015年9月,马瑜婷结束了法国求学生涯。身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她立志将国家的医学发展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结合起来,婉拒了法国终身教职和全球十大药企的工作邀约,坚定地回到祖国。
回国后,一切从零开始,马瑜婷成为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里的第一批员工。当时的科研条件和设备都非常有限,面对艰苦的条件,马瑜婷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七年多来,她提出假说、实验论证,日复一日地总结尝试。“从事科研工作,用科技来推动国家民族的发展,我们希望自己做一个小小的蜡烛,如果能够点亮更多的蜡烛,让更多的人走进科学、亲近科学也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她的研究,推动了“应激的免疫识别和免疫调控”理论体系的建立。
携初心上路 打通科研“死胡同”
39岁的马瑜婷,现在带领年轻的研究团队在肿瘤免疫方向继续攻关,科研之路没有捷径和坦途,常常布满荆棘。每每遇到失败,马瑜婷总是给学生们予以支持和鼓励。科研路上,马瑜婷并不希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权威”,而是更强调公平合作。
她善于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根据他们的个性和特长设计不同的实验。“让他们今后从事的工作能有更大的推动力,发挥很大的作用”,她为学生们搭建优质的科研平台,创造国内外学术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激发他们的科研自主性。
在外,马瑜婷是攻坚克难的科研人员,在丈夫的眼中,她还是那个相爱相守的同窗、好友、妻子。两人相识于大学期间,已经携手走过了22个春秋,“相互欣赏、学会谅解、共同进步”是他们相处之道。同为科学家的两人,有着对科研同样的热爱,这也是马瑜婷前进之路上,最强大的定海神针。
她心系祖国、勇于创新,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是科研报国的青年女科学家,她信念坚定、励志勤学、脚踏实地、服务社会,展现了我省广大青年爱党报国的青春情怀、冲锋在前的青春担当、甘于奉献的青春风采,是全省广大青年的优秀代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近日, 江苏省委宣传部、共青团江苏省委决定授予马瑜婷江苏“最美青年”荣誉称号。
(我苏网编辑/侯玲 素材来源/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 “江苏时代楷模发布厅”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