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第十一届文化旅游节昨天开幕。2000多年历史的如皋至今保留着“外圆内方、形如古钱”的古城格局,串联了定慧寺、集贤里、水绘园等人文景观,承载了范蠡北渡、文天祥南归等历史图景。承载了范蠡北渡、文天祥南归等历史图景,滋养了吴国大司马吕岱、文学家冒襄、大词人王观、戏剧家李渔等一大批名流贤达,走出了著名法学家韩德培、华裔神探李昌钰等一批杰出人物。
九十九道湾的龙游河穿城而过,风光迤逦、波光潋滟 的龙游湖镶嵌其中,活力滨水生态廊道串联公园绿地,城市绿地率超过40%,拥有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8家,先后建成国家生态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系联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市)。
这里有融善于行、积善延年的拳拳善意。“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迎春桥上历经 300多年风雨的对联,道出了古城的至善底蕴,与人为善的美德品质,促成了始于三国时期的长寿现象,百岁老人数量常年保持在500位以上,占比高出联合国长寿之乡指标3倍多,是全球唯一地处沿海发达地区的世界长寿之乡。
这里有腾江越海、勇立潮头的汩汩创意。一代又一代如皋人齐心协力续写着“金如皋”的辉煌,让如皋成为一片创新创业的福地,把城市发展推向的新高度,2022年成功获批南通唯一的“科创江苏”试点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1500亿元,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19位。
开幕式上还发布了陈家桥考古成果。 从2015年6月开始,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及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的专业团队接受江苏省文物局的委托,开展江苏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的调查研究工作。此后陆续在与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历史及路线有关的南通如东国清寺遗址和隋唐时代掘沟运河遗址一线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
2017年6月开始,南京大学专业团队又承担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研究课题,遂将西汉的运盐河、隋代的“掘沟”运河暨古通扬运河考古纳入田野工作对象。
2019年10月到2021年4月,在江苏省文物局的支持下,南京大学和如皋市博物馆联合对如皋境内大运河重要支线运河——隋唐古掘沟遗址暨古通扬运河遗址区域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经过六个多月的调查勘探,在如皋市如城街道—东陈镇段运河遗址两侧发现有多处文化遗址,其中以十里铺(古代称“邗沟铺”)路以北、兴源大道以东紧靠古运河的徐家桥段区域勘探发现的一处古遗址文化堆积最为丰富,遗址南北长约90米(东段)—120米(西段),东西宽约200米,地下遗迹保存相对完好,当时经探沟试掘,获知遗址的年代不晚于宋元时代。
为揭示徐家桥遗址地层堆积情况及遗址年代、性质,探明徐家桥遗址与古运河的关系,特别是要弄清古运河遗址的年代及其是否为隋唐古“掘沟”运河的遗存,经国家文物局、江苏省文物局批准和大力支持,南京大学方面于2022年3月开始了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贺云翱教授担任本次发掘领队。
同时,南京大学考古队还在江苏省文物局的支持下,对位于古通扬运河上的如皋市历史城区开展了考古勘探,目的是与徐家桥遗址考古协同认识如皋城市与古代运河的关系及城市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等问题。
经过2022年3月—12月近10个月的发掘和勘探,考古人员在徐家桥遗址发现不晚于唐代的古运河遗迹及晚唐五代时期的灰沟、宋代的古河道、灰沟、灰坑等各类遗迹11处,出土唐代至宋代的文物标本200多件,包括瓷器、釉陶器、铁器、铜钱、铜像、砖瓦、建筑构件等。在如皋历史城区的考古勘探结合了城市建筑施工过程,发现唐代水井、宋代水井遗迹各一处,五代—宋代、元明时代的城市道路遗迹各一处,发现唐代至元明时代的瓷器、牙牌、钱币等文物标本百余件。出土瓷器中有来自长沙窑、寿州窑、越窑、宣城窑、宜兴窑、景德镇窑、吉州窑、龙泉窑等窑口的产品,反映出唐、宋时代古“掘沟”运河沿线及滨海区域城市交通和商业的繁荣。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俞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