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助残日即将到来,重度残障儿童睿睿的“康教上门”小组——海门区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处主任郁强、海门区残联康复师王慧、三阳小学教师李冰杉和志愿者黄华,再次来到睿睿家中,看望小朋友并送上慰问品。
重度残疾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面临生活不便,往往还因求学困难造成知识水平较低。海门针对重度残障儿童切实需求的“康教上门”项目,自2015年启动以来,300多名教师、康复师、志愿者累计行程超63万公里,已给163名孩子送教4500余次,为重度残障儿童的人生点灯。
量身定制的“康教上门”小组
今年11岁的睿睿在14月龄时患上了脑膜炎,神经系统受到了损害,生活不能自理,因此只能待在家里,无法上学。在获得睿睿的信息后,这个由一名特教学校巡回指导老师、一名生源所在地学校的资源老师、一名残联康复老师和一名社会志愿者组成的“康教上门”小组,就开始了风雨无阻的上门送康送教之路。
“我们特教学校的37名老师都是巡回指导老师,与全区需要‘康教上门’的35名学生一一对接,同时还承担了联系资源老师、康复师和志愿者的纽带作用。重度残障儿童情况复杂,有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孤独症等不同症状,因此每个小组配备的组员都是不同的,要做到最大程度匹配残障儿童的实际需求。”郁强说。
每个孩子都有“独家课程”
“我一般两周来一次,每次我来她都很高兴。如果我这几天没来,她会一直跟家长念叨说李老师要来了,所以我哪怕有事,她这边也是一次不落的。”李冰杉告诉记者,随着送教的不断深入,孩子对待陌生人的态度已经从开始的封闭且抗拒变为主动和接纳。
由于大脑对身体的控制力弱,睿睿的学习进度较慢,每次上门送教时,王慧都会仔细查看她的身体状态,及时调整康复训练项目,让睿睿更好适应当前的学习内容。当天,王慧发现睿睿的走路姿态存在较大问题,立即为她穿上特制矫正鞋,并引导她独立行走。“我发现她的下肢肌张力特别高,且肌力非常弱,就让她通过站立斜板对跟腱进行牵拉,通过靠墙蹲站、单腿站踩单车练习下肢肌力,同时以抛击球练习她的平衡协调能力。”王慧介绍道。
没有统一的康复方案和教学教材,与睿睿一样,全区35名重度残障儿童每人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康教课程。“个别化教育方案要充分考虑残障的程度,有些孩子是脑瘫,不会说话、行动不便,我们主要是送康复;有些孩子属于重度智力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不足,我们就开发课程提升他们的自理能力,比如自己能够穿衣服、穿鞋子、吃饭等等。”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仇中辉说。
以贯穿孩子整个生涯
为努力方向
在海门特教学校的课堂上,16岁的小与专心听着课。曾患脑瘫的他下肢肌无力,因为无法离开轮椅,12岁以前他只能待在家里,在接受了几次“康教上门”服务后,特教学校教师梁东艳发现小与的接受能力较强,且经过康复训练后可以离开轮椅进行简单的走动,于是便鼓励小与到海门特教学校接受职高课程学习。2019年9月,小与顺利入学,并很快适应了校园生活。事实上,小与并非个例,目前海门特教学校在重残儿童个性化发展、送教上门课程研发、生涯规划等方面精准发力,让更多孩子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我们送教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一个孩子都不用上门送,而是在学校里体验琅琅书声。”仇中辉说,“一般性意义上,我们送教的时间是到学生初中毕业,也就是覆盖义务教育阶段,但是我们现在送了八九年后发现还是要向上延伸,我们希望能够对这些孩子有生涯规划,比如说职业教育、慈善服务、社会公益,这需要有更多的人一起来关注他们的未来,让他们也能共享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来源:海门融媒体中心 编辑/俞思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