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去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
一年过去,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催人奋进。今年5月18日,2023“南京人才日”,南京市“走进南大·携手奋进”活动校地合作座谈会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重要回信精神,共推“奋进行动”,共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出席校地合作座谈会并讲话。南京市市长陈之常,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哲敏,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子建出席。
校地携手
协同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校方供图
前不久,社交平台刷屏的“南大飞艇”收获不少点赞,它是南京浦蓝大气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院的“奋进号”大载荷飞艇,在空中开展空气质量监测,为南京市大气臭氧污染成因分析和来源解析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院成立4年来,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规上科技服务企业,入选南京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连续三年获得江苏省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南京浦蓝大气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孙鉴泞介绍道。
2019年6月,孙鉴泞团队与浦口区签约成立了南京浦蓝大气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院,主要致力于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智慧气象与防灾减灾,以及绿色发展、碳中和等相关成果转化和服务支撑。研究院成立以来,先后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4个、市区级项目5个。
这是南京开展校地合作,协同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生动案例。
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南京市与南大正共建江苏省光电技术创新中心、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以及38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推动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南大科技园已在南京建立鼓楼园区、仙林园区、新港广电创新园区、江宁环保创新园区与浦口南大科技产业园区。依托南大资源孵化企业600余家,实现49家校友企业上市。南大与栖霞、仙林共建南京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总院,共同探索建立技术开发和转化的新通道,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学校成果转化与孵化科技型企业。2022年,南大和南京市的企业签订技术合同441项,合同额1.27亿元。
根据南京市相关政策,入选紫金山英才高峰项目的,给予500万元—1000万元科研成果产业化配套资金,目前南大教师、校友入选19人,获得资助9500万元,均被认定为我市A类和B类人才;入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的,给予3年100平米免费创业场地、最高350万元项目资助,南大已累计入选44人、获得资助6600万元。
当前,南京市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重要回信精神,着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与南京大学等一流高校,开展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校地深度合作,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道路;在人才强国建设格局中争当“头雁”,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驱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双向奔赴
协同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南京大学。朱琛 摄
面向南大毕业生提供跟岗学习、选调招聘、过渡公寓等一揽子支持,落户在我市企业的,再按本科600元、硕士800元、博士2000元标准,按月发放租房补贴。
支持南大联合我市龙头企业,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合作,在宁举办高水平国际创新活动和学术论坛,给予最高50万元补贴。
“南大系”企业引进创新成果并在我市成功转化的,按其技术合同实际成交额5%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鼓励“南大系”新研机构、校友企业承担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给予单个项目最高2000万元支持。
……
座谈会上,市委组织部介绍了我市与南京大学开展校地协同发展推出的一些政策,为校地资源特别是科技、人才资源的深度对接、共建共享创造良好环境。其中包括:
建设重大创新平台
支持南大联合在宁科研力量,牵头创建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对新批建的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给予上级拨付资金1:1配套支持。
建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发展,推动南大产业技术研究院总院以及软件信息、生态环境、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研究院建设,加快导入创新成果,实现就地转化、落地壮大。
实施一批联合攻关项目
今年,全市首批10个省级人才攻关联合体中,南大院士专家领衔光电子芯片、现代医疗2项技术攻关。南京市将继续支持南大联合我市科技领军企业,紧贴产业科技创新需求,调配力量实施有组织的科研。组建市级创新联合体的,根据绩效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入选人才攻关联合体,给予300万元—800万元团队建设经费及生活资助。
引进海外高端人才
协同南大校友、留学生组织,共建全球招才引智合作网络,围绕重点优势学科,大力引进世界一流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对其研究成果在宁落地转化的,“一人一策”配置创新资源。
培养青年优秀人才
将南大优秀青年学者纳入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对象,按年度给予生活补贴和最高50万元课题资助。
为人才提供更优服务
推动紫金山英才卡等政策服务进一步向南大开放。市区联动推出院士服务清单,“一对一”专人服务。积极解决人才安居、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
“南南牵手”
校地战略合作协议签订
当天,南京市与南京大学正式签署校地战略合作协议。
“光电子芯片”国家级创新平台、双碳创新发展集聚区、苏港(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南京原子制造创新研究中心……一批南京市与南京大学校地重点合作项目同时签约。南京大学留学归国人员实践基地和江苏省光电子芯片人才攻关联合体、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揭牌。
“南南牵手”,让更多南大人才增加留在南京就业创业的信心。
“我被南京这座历史名城的风度深深吸引,和我一样,大批海外学子毅然选择了回国,选择了南大,选择了南京。”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聂越峰在美国待了近十年,2014年底选择回国加入南京大学。经过几年努力,他和团队首次制备出一类新型功能氧化物二维材料,获得了世界上最薄的自支撑钙钛矿氧化物功能薄膜,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进展。
来自印度的博士后孙坚即将在南京大学完成学业,他的目标是留在南京工作、生活。“我非常喜欢这座城市,如果可以,我想留在南京的高校做一名教师,为南京培养人才作出一点贡献。”
座谈会上,即将研究生毕业的武天雄作为毕业生代表参加,他所学的专业是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专业,即将入职南京一家企业。“我们导师同时带的研究生中,除了一位继续深造,其他人全部留在南京工作。”他说,在南京求学7年,这座城市给了自己家的感觉,他和同学们都把求职的第一志愿放在南京,并且都如愿以偿。
当天还举行了南京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市人社局等部门组织51家在宁单位提供了1100多个优质岗位。
活动现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大四学生庞丽说,自己手里已经有个offer,还曾有一家外地媒体给自己抛来橄榄枝,薪资待遇很不错。但大学四年让她爱上了南京,更希望能留在南京。
5月18日,“南京人才日”同步在南京大学启动,将举行创新与人才发展圆桌论坛、高层次举荐人才认定、“青柠实践”高校行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更多人才选择南京、来到南京、扎根南京,让南京成为广大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追梦圆梦的乐园。
现场还启动了“第三届南京大学全球校友创新创业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