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宏图·“县”在启航】甘肃成县:书写“三大区块”跃升篇章 擘画“景城融合”成州印象

2023年05月21日 23:26:22 | 来源:央广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中国各地县域以实干笃定前行,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备受期许的新征程。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立体展现中国县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感受新时代壮美中国、活力县域的蓬勃气象,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宏图·“县”在启航》系列主题报道,33个地方频道100多名记者走县域、看发展、探变化,沉浸式解读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密码”,与您共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图景。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甘肃省成县陇南大道两旁,造型新颖的路灯整齐矗立,照亮了道路的每一个角落,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亮丽的色彩。点击此处查看视频

  “我们引进的智慧路灯,在安装底座时,会为所有涉及到的城市管理部门预留相关线路和接口,比如交通信号灯、信息发布屏、5G基站、无线WIFI、智能垃圾桶等。一根路灯杆便可融合大部分城市管理功能于一身。”说起陇南大道新安装的49盏智慧路灯,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赵小林如数家珍。

  成县坐落于陇南山区(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改造原有路灯、安装智慧路灯,正是成县打造智慧城市的举措之一。

  成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古称成州,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有“陇右小江南”之美誉。近年来,成县紧盯城区、园区、景区“三大区块”能级提升,促进了成县集约发展、融合发展、全链条发展。

  智慧路灯点亮现代化智慧城市

  初夏时节,漫步于成县东河两岸,河面碧波荡漾,两岸高楼林立。步道、公园、绿化景观组成了一道滨河风景线。

  “七八年前,我们的城市还很破旧,道路坑坑洼洼,缺少照明设施,东河两岸全是荒滩。”在成县县城生活了30多年的李小晶回忆,以前的成县,基础设施非常落后,路边的电线杆上,各种线路互相缠绕,既不美观也存在安全隐患。

  2023年初,成县借鉴其他城市做法,启动总投资1.94亿元的城区照明设施节能改造及通信管线入地建设项目,引进智慧路灯平台,实现多杆合一、多箱合一、多网合一。

  成县陇南大道新安装的智慧路灯(央广网记者 邸文炯 制)

  赵小林说:“智慧路灯平台可满足城建、城管、交管、电信、环境、水务、气象等多部门同时使用各自的平台子系统,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联动、信息共享。以无线WIFI功能为例,智慧路灯普及后,成县城区将实现无线网络无死角、全覆盖。”

  目前,除了陇南大道之外,成县同谷路、北大街、团结路等10余条道路中的照明工程部分,已按智慧路灯的标准建设,其余道路将在年内逐步改造。

  “智慧路灯是成县提升城市品位、打造智慧城市的创新之举,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在赵小林看来,智慧路灯不仅是多种功能简单集合的公共基础设施,还可有效避免城市建设中道路反复开挖的问题,是成县从传统城市向现代化智慧城市转型的重要标志。

  市民在成县滨河两岸散步(央广网发 李峙江 摄)

  “发生变化的不只是路灯!经过这些年的治理和改造,危旧房屋换上了‘新衣服’,河水变得清澈了,道路变平变直了……市民的幸福指数提高了。”每天都在关注城市变化的李小晶说,“现在我们的城市像花园一样,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心情也很舒畅!”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征地拆迁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因为拆迁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连着群众利益。“刚开始时,听说拆迁过程中先签协议会吃亏,我就想着到后面再签协议,但实际上先签后签补偿标准是一致的。”家住成县团结路的吴女士说,拖着不签协议的“钉子户”,不仅得不到任何好处,还拖了城市更新的后腿。

  “征地拆迁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耐心释民惑,沉下身子访民情,将心比心解民忧,最大限度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困难,用真心实意换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赵小林介绍,成县坚持“不让先拆户受损,不让后拆户占便宜”的基本原则,坚持执行政策公开透明、算账过程公开公正,赢得广大群众支持。

  成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央广网发 燕海潮 摄)

  2022年以来,成县34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接续实施,城区西出口环境综合整治、东河生态治理项目顺利完成,打通10条“断头路”,埋设雨污管网20公里,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特色优势产业走上转型升级路

  说起成县,核桃永远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成县是“中国核桃之乡”,全县种植核桃51万亩、1100万株,是成县受益人口最多的农业特色产业。

  今年51岁的王中正,早年从事建筑行业,但他的心中一直藏着一个“核桃梦”。“核桃浑身是宝,成县核桃品质优良,但是由于产业链的缺陷,只能加工成一些初级产品,核桃的价值并没有发挥到最大化。”王中正说,要想把每一颗核桃都“吃干榨尽”,就必须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

  成县农户在晾晒核桃(央广网发 马炤元 摄)

  为了心中的“核桃梦”,王中正“八年磨一剑”,多次赴全国各地考察,行程超过20万公里。经过考察,2015年,王中正在陇南经济开发区成县园区投资建设成州九源5000吨核桃综合加工项目,以精深加工延伸成县核桃的价值链。

  “我们引进了国内领先的封闭式冷榨工艺,可生产纯物理冷榨高端核桃油、核桃肽、核桃蛋白饲料等。”王中正介绍,围绕核桃周边产品加工,该项目后期还将对核桃壳、分心木、核桃花、核桃叶进行深加工,实现核桃全产业系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同时,谋划将核桃饲料返还给农户进行种养殖,使农户二次获益。

  “只有优质的核桃仁,才能榨出高品质的核桃油。”在王中正看来,产品的品质必须从源头上把控,他说:“我们对当地群众的核桃实行定价收购,保障了原料品质,也提高农民种植核桃的积极性。”

  成县小川镇后寨村村民安爱良,家里种了8亩核桃树,同时他还兼顾收购周边农户的核桃仁和核桃坚果。“以前向外地发货,每年光运费就得10多万元。2021年底,我们与成州九源建立合作关系,不仅节省了运输成本,而且价格还有保障。”安爱良说。

  成县一企业员工正在分装青皮核桃(央广网发 刘建军 摄)

  在王中正等人的带领下,成县核桃产业快速发展。2022年,成县核桃总产量3.69万吨,产值4.42亿元,同比增长41.7%。

  对于成县而言,除了核桃之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特产,那就是红川酒。

  出成县县城向东驱车20公里,沿着盘旋的山路缓缓而下,当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时,便进入了红川镇。红川镇与红川酒,地因酒而名,酒因地而醇。

  在红川酒业酿造车间,工人们或搅拌酒糟,或搬运酒器,或开动机器,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63岁的红川酒业勾调中心主任、首届“陇南工匠”荣誉称号获得者李小军,正在对刚酿造出来的原酒进行鉴定。

  1993年,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的李小军,进入红川酒厂成了和父亲一样的酿酒工,从此开始了每天反复对半成品酒、成品酒进行品评强化训练,逐步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我们是全省唯一一家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的酿酒企业。”李小军至今记得酒厂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后大家激动相拥的情形。更加让红川人骄傲的是,2017年10月,红川酒酿造技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李小军看来,“这些是对红川酒酿造技艺的充分肯定,也鞭策我们把传统酿造工艺传承下去。”

  红川酒业年产1.2万吨纯粮原浆白酒项目正在建设中(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作为2023年甘肃省列重大项目,位于陇南经济开发区成县园区的红川酒业1.2万吨纯粮原浆白酒建设项目目前正在紧张施工。该项目建成后,红川酒业年产值预计将达到30亿元以上,新增社会就业2000人以上,可望实现税收增添、就业增加、企业增效的“三赢”局面。

  成州九源和红川酒业是成县推动陇南经济开发区成县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缩影。2022年,该园区实施项目7项,总投资19.9亿元,已入驻企业1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0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3亿元。

  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迎着暖阳,走进位于成县陈院镇梁楼村的陈院生态园渔乐农庄,大棚内形态各异的多肉植物争奇斗艳,鱼池内养殖有黄辣丁、鲈鱼等鱼类,鱼池的水源源不断地供给长方形水泥池内种植的生菜、鱼腥草。

  “我平时喜欢钓鱼,但成县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垂钓场所,心里早就盘算着创办一个垂钓园,组织一些垂钓比赛,为垂钓爱好者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成县渔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利江,于2015年在梁楼村创办了渔乐垂钓园。如今,垂钓园已经成了成县的一个户外活动品牌,多次承办国家级、省级垂钓比赛。

  “来的人越来越多,就有了餐饮、住宿方面的需求,配套服务也得跟得上。”两年后,赵利江将垂钓园升级改造成“渔乐农庄”,增加民宿和特色招牌菜,实现了吃、住、游、娱、购一条龙的服务目标。

  梁楼村的“鱼菜共生”循环养殖基地(央广网记者 邸文炯 制)

  2021年,赵利江又投资350万元,引进建设了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的新型复合耕作“鱼菜共生”循环养殖基地。

  “在传统的水产养殖中,随着鱼的排泄物积累,水体的氨氮增加,毒性逐步增大。而‘鱼菜共生’系统将鱼的排泄物通过生物分解转化成蔬菜所需的营养,蔬菜吸收净化水体,然后干净的水又排入鱼池,形成了闭环模式。”赵利江说,最终实现养鱼不换水,鱼能健康生长;种菜不施肥,菜也能茁壮成长。

  现在的陈院生态园,已建成果蔬采摘区、电商线下体验区、动漫游乐城、室内冰雕馆等八大区域,成为当地一个地标性旅游景点。今年春节期间,陈院生态园的游客量迎来井喷式增长,共接待游客达25万人次。

  一个景点,可以带动一方经济。陈院生态园各式各样的娱乐体验项目,吸引着各地游客慕名前来“打卡”,也为当地群众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成县陈院镇副镇长刘沛然介绍,该生态园产业目前覆盖周边农户403户1512人,当地农民总收入中,旅游从业收入就占到了42%。

  2023年春节期间陈院生态园夜景(央广网发 陇小南 摄)

  山水秀美,空气清新,一排简洁古朴的民宿,在林荫中渗透着大自然的气息……这里是位于国家级森林公园鸡峰山东侧的成县鸡峰镇长沟村。这几年,乡村游给长沟村的村民带来了实惠。

  2014年,长沟村村民赵利强利用家里的6间平房办起农家乐,为前往鸡峰山旅游观光的游客提供餐饮服务,每年能收入3万多元。2021年,赵利强将农家乐升级为特色民宿,既扩大了经营规模,还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再加上之前积累的招牌菜,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1万多元。

  “乡村旅游给村民带来了实惠,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再守着绿水青山受穷。”在赵利强看来,是乡村振兴坚定了自己办民宿的信心,而生态旅游则让他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在赵利强的带动下,长沟村已建成特色民宿4处,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入住率均在80%以上。凭借着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长沟村走出了一条以旅促养、以旅富农、农旅融合的乡村游新路径。

  游客在长沟村游览观光(央广网发 李峙江 摄)

  陈院镇梁楼村、鸡峰镇长沟村并非个例。近年来,成县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发展目标,以产业旅游和生态旅游为切入点,逐步使乡村旅游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成县县委书记王文全接受采访时表示,成县将紧盯园区、城区、景区“三大区块”能级提升,主动承接天水、关中、成渝等区域城市辐射带动,奋力谱写幸福美好新成县的绚丽篇章。

  破除城市“顽疾”、夯实园区基础、促进“景村融合”……如今的成县,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到处都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成县这座千年古县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千年古县展新颜

  □燕海潮

  成县,古称成州,又因境内青泥、下辨两水汇合注入飞龙峡谷,因此得名同谷。属西秦岭余脉徽成盆地,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独特地理位置,让成县既有南国的灵秀,又具北国的雄奇,人文厚重、风光秀美,素有“陇上江南”“千年古县”之美誉。

  产业兴则成县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如今的成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力城区、园区、景区“三大区块”能级提升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成绩斐然,以“成县模式”跑出了“成县速度”。

  成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强工业”战略,全力构建“以矿产开发为主体,白酒酿造为支撑,建材生产为依托,农副产品加工为补充”的现代工业体系,以工业振兴推动了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快速发展。

  十天高速、成武高速建成通车,陇南成县机场可直达北上广深等14个城市。天陇铁路已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综合交通网络逐步形成,为融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搭建了快车道。

  成县自然生态良好,境内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有着良好的生态体系。境内众多的峰、谷、岭、崖雄奇秀美,溪、泉、涧、瀑潺潺有声,百卉千花馨香袭人,四季分明宜居宜养,是西北地区少有的“天然氧吧”。良好生态孕育出了众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华书法名碑《西狭颂》历经千余年保存完好,抗金名将吴挺碑实属罕见,诗圣寓居成县的杜甫草堂被誉为神州第一祠……数不尽的历史遗迹,为成县增添光彩。

  断头路打通了,道路变宽了,行道树变绿了,小巷垃圾不见了,城市“牛皮癣”消失了,高楼大厦正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现代化城市雏形悄然形成。今天的成县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期盼、最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入手,全力补齐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让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满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是成县最美的颜色,也是成县最丰富的资源,青山依旧、绿水长流是成县在推进发展中坚守的底线。成县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立足实际,大力推进农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绿色发展成为成县最靓丽的名片。

  因山而名因水而灵的成县,在新时代赶超发展的路上,以千年古县的文化底蕴凝聚起26万成州儿女苦干实干的勇气,树起争先进位的志气,提起奋勇拼搏的士气,以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奋力推进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成县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而努力着!

  (作者系甘肃省成县文联主席)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统筹:陶玉德

  记者:李红军 邸文炯

  编审:李红笛 胡苗苗

  视频:邸文炯 李红军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