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湾史记》出版四年后,有声书终于在喜马拉雅上线。这是一次回归。作者回到曾经生活十八年的故土,以社会和历史的眼光,调查当代农村在中国历史变革中的坐标,分析故士在文化变革中的流变,描绘这些 “熟悉的陌生人” 在祖辈们从未经历过的大变革中的心灵图景,审视时代大变迁下的世道人心的微妙变化。郑浩老师的诵读,让人心仪。用心之作,且感且受。
一曲河湾万恨新
书评人:王振羽,著名作家评论家、凤凰出版集团副总编
瞩目城乡,为之作传,几成风尚。不说《伦敦传》《罗马传》的悄然热销,中国大陆的各种城市传记也是次第而来,招摇于大江南北。与此同时,关于乡镇村落,也是文本多多,如《中国在梁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乡村笔记》等,还有冠之以“最后乡村”系列的,真是令人眼花缭乱。说乡愁,叹过往,感慨今昔。但说得多了,是否也会出现审美疲劳?是否也会觉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了无新意?《高湾史记:一个运河村庄里的时代流变》放在案头已经有些时间了,一直无缘抽出整块时间细细品读。端午假期,百无聊赖,随便翻阅,竟有相见恨晚之慨。
《高湾史记》是写宝应氾水镇隶属的一个曾经唤作高湾的村落。其人口构成比较简单,村子也不大,像邮票一样。但就是这样的一个非典型村落,没有祠堂也没有多少历史名人的村落,作者却以饱满的激情、纵横的笔触、超过30万字的篇幅,展示出它的古今由来,它的生生不息,它的烟火万卷,写出了时代的流变、岁月的递嬗、生命的赓续、人间的沧桑。
大体说来,《高湾史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清醒的结构把握与舒缓有致的叙事能力。写故土,道乡愁,容易琐碎,极易沉溺。千篇一律的故事,几曾相识的物件,往事历历的温情脉脉,瞻顾当下的一派茫然。但作者对此有着高度的文本自觉与清醒认知,他回首展望,不是大水漫灌,不是信马由缰,也不是就一事一物抒发感慨。他把自己的乡村“史记”分为风、土、人、情四大板块。风,说历史,从古到今;土,谈故事,地理空间,似水流年,桑田沧海,令人感慨系之;人,说苍生,话命运,线索分明,上学,参军,留守,星散,出外谋生,条分缕析,言之有物;情,在四板块中最为丰满,有四季春秋,有生命大义,有人间真情,有故土的四时八节,有乡梓的人情世故,有自己复杂多元的五味杂陈。在这样的大致分类之中,作者俯瞰这小小高湾,神思飞越,无拘无束,不管是京杭大运河的南北奔流,还是自春秋战国迄今的沧桑流年,都能收放自如娓娓道来。站在高湾这一小小的支点,领略的是高湾里的中国乡愁,是高湾里的大千世界,是高湾里的五湖四海、气象万千。
《高湾史记》令人印象至深的是作者的深情瞩望而又绝不滥情,他并没有把故土家园抽空背景一味诗情画意为世外桃源,更没有以陈腐的温情主义津津乐道往昔的令人留念、当下的人心不古。作者在《消失的乡约》中不无辛辣地写道:常常为了几尺地、几棵树、一只鸡,甚至一次白眼、一句不好听的话,不管不顾,大动干戈,轻则骂上几句,严重的就会跳高打斗,让年幼的我们心惊肉跳,噩梦连连。后来我在街上看小人书,看高尔基的《童年》,觉得陌生而熟悉。远在西伯利亚那头的高尔基在童年感受到底层生活的寒碜、粗陋、恶意和无奈,像冬天无处不在的寒意,层层包裹了我。童年的我毫无安定感,只是隐隐觉得,我不属于这里,运河帆影远逝的那一头肯定还有更大、更适合我的地方。作者进而又慨言道:今天写到这里,我还是觉得隐隐心寒。隐隐心寒,这四个字,看似寥寥言之,实则重如千钧。作者还写到了不少村里人的命运结局,写到了自己这一阚姓家族的大致流变,开枝散叶,如开出租车的大弟弟、到日本做厨师的小弟弟,还有与父亲磕磕绊绊一生的母亲,更有自己的同学成晓明之死,都是洗尽铅华不事雕琢的好文字。作者还特意提道:邻家悍妇,为田头屋脚的一点小事常常冲到我家,大叫大骂大打出手,我家人躲开,她还登堂入室大撒其泼,弄得污秽不堪才罢手走人。村人吵架的理由各式各样,但是归结起来无非就是邻居的房子盖得高人一等,在田埂上多种了一垄菜,借了的东西不还,孩子之间打仗一方吃了亏,自己被人说了闲话……说穿了,就是钱和权、权和地、地和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把朝夕相处的邻里弄得鸡犬不宁。我不厌其烦地摘录作者的如此文字,就是意在说明,作者笔下的乡村“史记”,并不是一味评功摆好,一味莺歌燕舞,一味田园牧歌,也是有是是非非、鸡争鹅斗,甚至有时候也是剑拔弩张的。这才是乡村的真实图景。
除谋篇布局颇具匠心之外,看得出来,作者还做了大量的案头准备与长期的文本积累。作者对诸多过往人事的留意,诸如子婴河的来历、袁术的坟墓与隋炀帝的陵寝,甚至柳堡的故事、乔家闸之曲曲折折,作者说砍饭,说哈酒,说语言与地域,说这一方水土的歌哭哀乐生老病死,都是细细揣摩,字字真切。作者长期供职于视觉媒体,职业生涯的历练,行走四方的见闻,让他对语言、对画面有着近乎洁癖的追求,这在《高湾史记》的字里行间时时刻刻能被感受得到。《高湾史记》的序,还有自序与后记,都有助于对此书的解读,值得留意。
“一曲河湾万恨新”“不知谁是苦心人”,《高湾史记》,实在是一本耐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