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吸纳就业的主阵地之一。4月份,连续两场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稳就业工作,其中强调:要着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稳定制造业等就业规模。5月5号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摆到更加突出位置,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6月15号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今年以来,稳就业政策持续显现,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也要看到,当前的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仍不容忽视,青年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高技能人才短缺,“求职难”和“招工难”并存。如何扩大制造业就业容量、提升用工质量?
制造业缺人,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人社部按季度发布的全国“最缺工”100个职业排行中,制造业的部分岗位长期在榜。人社部、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易定红表示,制造业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始终存在:“蓝领也缺,高技能也缺,都缺!结构性矛盾反映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个,劳动力在区域间的供求不平衡,第二个,就是劳动力市场的技能供求不匹配。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就是技能的不匹配,就是我们生产教育的生产体系没有很好地适应我们国家的这样一个产业结构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
数据来源:基于智联招聘2022年在线招聘数据库的数据监测统计分析
4月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智联招聘发布《2022年智能制造人才发展报告》。报告显示,去年,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用人需求同比增长53.8%,广东、江苏需求领先。但在供给端,新生代劳动者的选择更多,也更愿意到自由度大、收益比高、门槛低的服务业就业,不再去从事高负荷的传统制造业。与此同时,智能制造人才储备不足。
智联招聘华东区域副总经理武志鹏:“从智联招聘的数据平台来看,整个智能制造人才招聘职位数已经连续三年同比增长在50%以上,自动化、PLC等控制执行类的研发岗位需求量增长是最快的。但是仍然要指出的是,我们的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缺口,人才的成熟度及质量层面上是满足不了企业的一个叫转型速度,一个叫发展速度。”
如何招对人、培养人、留住人,实现人才与产业的同步迭代升级?江苏正在努力探索
制造业是江苏的根基。2022年,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一,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3%、稳居全国首位。
“智改数转”是江苏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2022年《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明确提出要用三年时间,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培育为抓手,加快推动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产业链“智改数转”。
来自省工信厅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已有超过3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启动“智改数转”,今年,将再完成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任务。江苏对智能制造人才的渴求更加迫切。
江苏企业“智改数转”,车间智能装备升级,对员工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招人:直播带岗的规模效应逐渐显现,正在释放江苏制造业揽才的强信号
4月13号,一场由常州市人社局为金坛光伏企业量身打造的公益直播带岗如期举行。从上午10:30到12:30,这场持续两小时的沉浸式探企直播,现场观看人次3.5万,收到有效简历百余份。这是太一光伏与人社部门的首次合作,却是常州市人社局为当地企业定制的第187场公益直播带岗。
隶属于江苏常发集团的常发制冷科技有限公司,是常州市人社局直播带岗的第一家企业。企业人力资源部部长朱金良感慨,一年多时间,先后六场直播带岗招到不少人,招聘成本却几乎为零:“这种方式基本上可以说是零成本,因为这也是政府给我们搭的一个平台,我们企业不需要支付其他相关的任何费用,包括一些宣传物料都是政府帮我们提供好,而按我们正常的一个招聘成本人均大概在500到800元左右。”
常州市人社局金坛太一光伏公益直播带岗现场
去年,无锡市千亿级产业集群数量增加到10个。为地方发展引才,无锡人社部门将直播带岗搬进了校园。
今年4月7号,“2023无锡市‘百企千才高校行’南京专场活动”走进南京邮电大学。现场,无锡下辖各市县区的8位人社局分管局长轮番上阵直播带岗,收到网络投递简历超过1万份,直播观看量52.8万人次。
无锡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陆星伟:“为产业发展筑起人才的蓄水池,人社局长直播带岗成为我们一个新亮点。像这次的南京专场校园无锡日活动,面向在宁所有高校,无锡下属各市县区的人社局长都来走进直播间,为自己辖区打call,带岗企业不少都和智能制造领域相关,优选推荐重点岗位,收到很好的反馈。”
2023无锡“百企千才高校行”南京专场,无锡各市县区8位人社局分管局长轮番上阵直播带岗
直播带岗的规模效应逐渐显现,正在释放江苏制造业揽才的强信号。《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1-10月,江苏成为直播带岗网络平台报备企业最多的省份之一。
报告主要执笔人、首都经贸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表示,政府部门率先组织推动,是江苏直播带岗的显著特征:“江苏各级政府很早就意识到了直播带岗对于制造业招工带来的显著优势,政府从很早就开始推动直播带岗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当中的发展,人社局自己组织直播带岗,来向社会传递它整个这个区域的这样一些岗位。”
来自省人社厅的数据显示,2022年,江苏13个设区市累计开展直播带岗1240场,参与企业超过1万家,提供岗位超过48万个。江苏省人社厅职业介绍中心职介科科长杨思雷:“全省13个设区市95个县市区的人社专员,定期为我们辖区内的重点用工企业进行上门服务,了解它们的用工需求,对岗位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企业招工需求的直播带岗。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参与直播招聘的企业,制造业占了相当比重,同时,还有我们一些主导产业,比如专精特新的,比如集成电路的。”
政府搭台、源头把关、靠前监管,也降低了人员到岗后的流失率。
多位求职者向记者反映,自己或工友都有过被黑中介坑的经历,因为实际待遇和之前介绍不符,大家干不了几天就会选择离开。政府搭台的直播带岗,让他们吃下定心丸。
求职者于川:“报名那天是人社局开的那个账号,看到它是人社局的嘛,我才有兴趣看下去,最起码它是政府办的,找过很多,对外地的也有,就没有人社局的”。
求职者晁连普:“我关注这个好长时间了,看了十多次直播我才相信,跑过来,我被骗怕了。有些中介介绍的,说的工资那么高,其实不是那回事,说招正式工,其实全是派遣工,一到厂里面,就跟之前说的不一样了。”
常州人社直播带岗团队工作手机中的招聘群不下百个
在常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主任徐洁茹的工作手机里,记者看到,标题为企业招聘的微信群不下百个。徐洁茹说,她们每做一场直播带岗,都会和企业方、求职者共建一个群,为的是将服务保障延续到后端:“我们一开始想的也是搭建一个平台,促进供需双方,这个事情就做完了。后来发现,光靠给求职者找到工作是不够的,我们就专门成立了一个客服团队,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五位同志,就是招聘群的小客服,每做一场直播带岗,都会有求职者加我们的群,如果确实遇到有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况,我们会帮他转交给劳动监察进行处理。”
提前摸排重点产业企业用工需求,一企一策定制专属直播方案,不断完善覆盖全省的一体化智慧就业服务平台——江苏人社部门“云”端牵线的直播带岗,提高了企业和求职者的匹配效率,也在客观上促进了省际之间的劳务协作。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易定红:“它使得劳动者和岗位的这种匹配更精准,不会有盲目性,把这种远程的、跨区域的劳动力市场能够联系起来。”
直播,是招聘的一种手段创新,但其火热和见效的背后,是政府部门和企业对于劳动者的关心和尊重。江苏在劳动力供需两端持续精准发力,带来的直接效果是显著的。2022年江苏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1.62万人,新增就业人数占全国1/10以上。今年一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1.6万人,居各省首位。3月末,江苏企业用工总量达2067万人,其中,制造业用工增加2.9万人、连续两个月环比增长。
育人:锻造一支技术过硬的“大国工匠”队伍需要全方位引才,也要全链条育才
技能人才,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育人,才能持续增加有效供给。2022年底,江苏省人社厅、省工信厅、省国资委、省工商联联合印发通知,要求紧密围绕“十四五”时期江苏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依托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和技师学院共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形成规模化培训示范效应。
近年来,徐工集团为挺起中国制造业的“硬脊梁”,突破众多关键核心技术,铸就了许多大国重器。去年9月,徐工集团与徐州市总工会、徐工技师学院联手打造徐州工匠学院。
依托徐工集团、徐州市总工会,设于徐工技师学院的徐州工匠学院
徐工集团工会副主席汪晓雪:“工匠学院是直接给我们企业输出高技能人才的源头。我们徐工的工匠人才和劳模人才,他除了要培养徐工内部的一线产业工人,同时还兼着工匠学院的特聘教师职责,在企业里面带的是产业工人的学生,在工匠学院里面带的是这个专业的学生。把这种模式通过学校,贯穿到工、到匠、到金工匠的这种全生命周期的培育,辐射到更多的行业内的相关企业,来带动我们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对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到企业就能用、一用就能成功”的技能人才最受欢迎。徐工技师学院副院长苏源:“培养人需要周期、需要资金,由于民企的企业特点,他们都是按照岗位标准进行招聘,就是你一进到我这儿来,就要达到这个岗位标准,所以,构建工匠学院也是来解决中小企业对于技能人才培养的这个痛点、难点,形成一个跨企业联合培训中心。”
徐工技师学院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课程授课现场
瞄准中小企业发展痛点,徐州工匠学院的“准工匠”定制培养,每年能将近2000名技能生手培养成具备中、高级工或技师水平的“准工匠”。今年1月以来,常州、苏州等多地也先后成立工匠学院,对标区域优势集群发展,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向纵深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不止在江苏各地的工匠学院,也在校企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
2021年底,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产教融合园二期建成投用。通过“引企驻校”的方式,学院引进先进制造业企业16家,完成学生实训近万人次。目前,数字技能、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3个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正在推进建设中。
产教融合、引企驻校,省常技入驻企业实训基地外观
对接区域行业企业需求,省常技入驻企业实训基地内景
在校企共建的精密测量实训室,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产教融合中心主任朱良介绍,实训基地不是简单照搬企业场景,而是校企双方结合人才培育和企业生产的双重需求制定培养计划,最终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以这个赛科为为例,它有精加工、粗加工,还有产线,还有它的研发,我一个班40个学生,分成四块来进行分类岗位实习。跟他们师傅共同来制定我们的教学方案。我一个班在这里,一个礼拜一轮岗,一个月一个学生就可以把整个企业所有的岗位都轮过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一走出课堂到企业就能上手。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育它的后批(人才)梯队。”
把工厂建到学校去、将课堂搬到车间里、让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易定红看来,这样的校企合作是必然选择,因为企业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人:
“企业也得要参与到整个人才的培养过程,我们现在企业参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不够的,应该要很密切,就是产学研要非常密切地结合起来。我需要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是帮助高等职业院校,让它们实现我的目标,这样它培养出来的人,我马上就能够用。”
创新思路、政策扶持加上扎实推动,充分调动学校、企业等相关各方的积极性,技能人才的培养就会有显著成效;而不断见效的成果可以进一步为职业技能提升带来信心和更多新思路,形成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良性循环。
留人:长效解决就业问题,充分释放制造业稳就业、促就业潜能,企业需将劳动者视为资本而非成本
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企业都有自己的留人理念和做法,但归根到底,都与待遇、环境、成长空间等密不可分。
今年5月1号,《江苏省集体协商条例》开始实施。常州市率先在全国试点推行的职工(劳模)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被写入条例。今年3月,全国总工会来江苏调研时指出,常州的这项试点激励措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下一步,将向全国复制、推广。
职工(劳模)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通俗点说,就是企业与职工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按照产出效益,给予职工一定比例的奖励,并把它作为一项常态化的激励制度来执行。
常州强力先端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是江苏最初签订职工(劳模)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的企业之一。围绕利润分配比例的协商,职工方与企业方的讨价还价在所难免。而最终效果出乎大家的意料。企业工会主席张维琴:“一开始呢,职工方这边提出来是8%,行政方觉得太高了点,对企业的成本压力很大,那说能不能4%,这时候呢,工会就介入,几轮协商下来就定下来,按照5%,大家都认可。当年核算结果出来的时候,有一个创新型项目,它所带来的收益远远超过了领导们的预期,觉得5%给员工似乎太少了,发放奖金时候当场说,这个重新核算,按照10%的比例翻倍给员工。”
常州强力先端创新能手李莹莹介绍激励机制成效
李莹莹是强力先端生产技术科的一名工艺工程师,也是企业创新能手。通过技术攻关,她所在团队将产品废溶剂处理成能循环使用的溶剂,并将工艺导入生产,几年来为企业累计节约成本超过300万元。按照“专项集体合同”项目的提取比例核算,李莹莹所在技术团队仅这个项目得到的奖金已经超过22万元。
截至2022年底,强力先端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累计发放“职工(劳模)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激励奖金上千万元,受益职工近千人。职工累计为企业创造的效益过亿元。
企业总经理恽鹏飞:“我们企业能够发展好,是靠广大的职工。锅里有、碗里有,所以这个是相辅相成的。很多方面实际上都是可以通过我们的职工自己的一些智慧,或者是他们的一些经验,还有他们在现场的发现,来帮助企业提升。”
相关统计显示,到去年底,江苏有超过1.7万家企业签订职工技术创新、能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或在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中设立薪酬激励内容,覆盖职工超过207万人。
工资,是劳动者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但不是全部。提高薪酬激励的同时,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营造尊重重视技术岗位的社会氛围,让大家发展有奔头、待遇有盼头,干事才能有劲头。
去年,人社部发布《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在原先的“五级”技能等级基础上,往下补设学徒工,往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延伸发展的“新八级工”制度,打破了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也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了在产业一线向上发展的可能。来自省人社厅的数据显示,去年,江苏率先在全国开展特级技师评聘试点,到今年6月13号上半年特级技师评审结果公布,江苏省特级技师评聘已经开展三批,待遇比照企业内的正高级职称人员。
而自2011年我省实施高技能人才建设项目以来,江苏已经统筹推进建设5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1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让高技能人才揭榜挂帅,既是礼遇能工巧匠,让人才扎下根,也能发挥头雁效应,“一个强”带动“个个强”,实现稳岗留人与技术攻关的共赢。
90后“江苏工匠” 陈晨(右)指导工友技术攻关
90后小伙儿陈晨是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的一名钳工高级技师。去年,他和搭档王士超获得第六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装配钳工项目(双人赛)第一名,双双获得“江苏技能状元”称号。今年三月,两人又一同被省政府授予“江苏工匠”称号。在徐工,陈晨有自己的工作室和团队。陈晨:“有一个技能工作室是在17年成立的,去年评上了江苏省的技能工作室。最重要的还是人才的培养、技能的传承。因为我是大赛出身的工人,我要带徒弟,带徒弟我们也是有指标的,每年有年度计划,2022年的时候我们整个的一个培训人次达到了800多人。”
就业,一头连着市场主体、经济大局,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民生冷暖。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如何吸引更多人投身制造业,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力人才支撑,任重道远,也是必答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多措并举。而在招人、育人、留人等一系列方面持续用心、创新,既是解决燃眉之急,更是制造业发展长久之计。
(江苏新闻广播/王卫刚 方曦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