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扬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史可证的自不必说,即或无史可证,也能在历史的碎片中找出几块,比如瘦西湖与大观园、淮扬美食与红楼宴,等等,当然别的地方也会据书中记载,说《红楼梦》写的是他们那儿,有时会为谁是正宗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这倒不是研究者的无聊,相反衬托出经典名著的魅力。尽管过去了两三百年,但书中的人物、事件、服饰、器皿、景点、美食,似乎在每个地方都能找到原型,你能不佩服作者的如椽大笔吗?你能不诚服作品的经典永恒吗?
经典就是经典,不用吆喝,就会有人痴迷,以致出现了许多“红痴”,很多人一辈子的兴趣就放在《红楼梦》上,或手不释卷吟诵,或挑灯夜战研究,或唇枪舌剑讨论,或结伴而行访古,或三五成群交流,外行眼中“无聊”的事,他们做得那么投入,这其中没有世俗的名利场供他们角逐,也没有显眼的发财树让他们攀爬,有的只是自掏腰包,或者不被理解。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奔跑在“红学”研究推广的道路上。
我身边这样的人很多,难以一一细说。日前,北京曹雪芹研究会在扬州搞了个“曹雪芹家族、《红楼梦》与大运河文化学术研讨会”,内容丰富精彩,满满当当三天,全国各地的专家齐聚扬州,真知灼见发人深省,文化传承使命在肩,《红楼梦》因“幸福河”大运河而更加璀璨夺目,扬州与《红楼梦》越发难舍难分。不仅扬州本土学者以此为荣,就连外地游子也不放过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沈琳,这位扬州姑娘,可能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但只要提起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可能不少观众都认识其中的“平儿”,“平儿”的扮演者就是扬州姑娘沈琳。这次她也回来了,与另一位老乡陈林一起搞了一个“红楼人物”书画展,就放在瘦西湖的美术馆里。围绕《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一幅画配一幅字,或篆刻。字画的艺术评价,我等门外汉无需多言,但这种和谐的搭配、精心的展陈,给人以美的熏陶。
古今交融在这次展陈上得到充分体现。经典名著中的人物用画作呈现,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形象,客观地讲是有难度的。文字细描的人物形象转换成栩栩如生的画作,无论是当时的服饰神采,还是胖瘦高矮,虽无一定之规,但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形象,能否让人看了觉得像那么一回事,再认可画作的形象就是读者心中的形象,需要作者不但要把握原著精神,而且对人物当时的生活环境、社会习俗有着透彻的了解,特别再用笔墨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还是需要功力的,而这次展览的《红楼梦》中的12个人物形象是从书中走出来的,从心中画出来的,参观者对画作的艺术探索给予了好评,每个人物的判词在当下的书法创作,显示了作者痴迷《红楼梦》的执着追求,特别是篆刻《一梦千秋》更是成了统摄整个展览的灵魂,让书画印铸为一体,古与今水乳交融,一个个人物画像连结了历史与现实,给后人以启发。
中西合璧让这次展陈增添新意。不朽的《红楼梦》注定是世界的,翻译成外文让它漂洋过海,世界文学因此而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因此而得以传播。皇皇巨著的译介应不遗余力,而用最直观的画作与世界文化做交流,既可以起到引流的作用,又可以发挥普及的功能。将《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用油画描绘出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红楼梦》中的人物端庄秀美,用传统绘画的技法,可作入木三分的呈现,但如果运用西方油画作一次尝试,未尝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好方式。就我而言,对油画粗浅的认识是,色彩感染力强,层次分明,作品厚重。无论是贾宝玉,还是林黛玉,画面呈现是丰满立体的,神态表现是自然得体的,给人直观感受是美不胜收的。红楼主题的书画展不少,但这次扬州中西合璧的展陈,在瘦西湖古典园林中,显得格外有新意。
书画同源为这次展陈带来缘分。沈琳、陈林是多年未见的发小,几十年后因书画展再次见面,纯属巧合,更离不开红学专家方晓伟的牵线搭桥。沈琳油画“红楼人物”准备在扬州展览,方晓伟得知后,联想起朋友陈林的一方印“一梦千秋”,觉得非常适合红楼主题,于是就请陈林围绕12个人物,将《红楼梦》中的判词写出来,与画作同展。这个想法得到书画作者的认可,才有了今天展陈的别具一格。书画同源、中西合璧,这些艺术表现,使《红楼梦》传播又多了一个机会。书画各展所长,一个通过丰富的色彩变化描绘出“红楼人物”的不同性格,一个通过书法独有的线条变化营造了自己对“红楼人物”的审美取向,二者异曲同工、美美与共,当初是人为安排,最后是天衣无缝,看过展览的人无不夸赞这次展陈有新意。而两位几十年不联系的发小,因“红楼人物”书画展而再次相认,这不能不说是缘分。
对《红楼梦》与日俱增的热情,使他们情不自禁地用色彩和线条为《红楼梦》的普及推广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游子对家乡的牵挂,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而沈琳这位“红楼平儿”却用这么一场展览表达思乡之情,作为家乡人,我们是感受得到的,祝“平儿”沈琳越画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