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苏出台《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明确23种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下的情形,进一步明导向、亮标尺,对完善从严管理干部制度体系、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具有重要意义。干部的“上”与“下”不仅关系个人成长进步,更关乎干部队伍精气神。须敢抓真管、细抓严管,激活能上能下“一池春水”,让干部队伍强起来。
能上能下是相互对应、有机统一的。“上”是为干事担当者鼓劲撑腰、加油助威,“下”是为给躺平摆烂者当头棒喝、敲钟提醒,二者都是组织调整的重要方式。如果“上”的导向不够鲜明,“下”的制度成为摆设,势必造成“庸者、劣者”挤占“能者、优者”的岗位,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甚至把干部队伍搞成一潭死水、暮气沉沉,最终破坏党内政治生态,损害事业长久发展。因此,推进干部能上能下,须切实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既要敢“发帽子”,更要敢“挪位子”,实现“上”和“下”的辩证统一、“入”和“出”的贯通流动,只有如此,才能疏浚干部队伍“一渠活水”。
为官避事平生耻。干坏事要下台,不干事要下台,干不好事也要下台。现实中,少数干部仍陷入“下”的误区,认为“上荣下辱”“下必有错”,殊不知,有为才有位、有位必须为、无为须让位,干部职位姓“公”不姓“私”,当德不配位、能不称职时,组织该调整的调整、该鞭策的鞭策,进退留转本来就是一种常态。推进干部能上能下,不是为下而下,目的是激励干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忠诚履职、担当尽责。须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无功便是过”的政绩观,强化“下”的力度,坚决使那些在岗“磨洋工”、遇事“耍滑头”、困难面前“推脱绕”、关键时刻“掉链子”的干部躺不住、没市场,凭实绩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
干部的上与下是一个全周期的动态管理过程,如果“上”的渠道足够畅通,那么“下”的困难就会大大削减。过去是好干部,不等于现在和将来一定都是好干部,同样,现在的能力不足、状态不佳、业绩平庸并不意味着一直停滞不前。让“下”的干部“再上有机会”,给跌倒的干部“爬起有空间”,是干部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准化的体现。“能下”是治标,“再上”才是根本。须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把严格管理干部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分层级、分领域、分类别细化干部“下”的标准,健全完善跟踪反馈、激励后进、全程纪实等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干得好进步、干得不好退步、回炉好再上”的良性循环,使能上能下真正发挥作用。
(胡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