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公立医院如何从人才培养着手,推动学科建设、助力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南京鼓楼医院在探索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也彰显了自己作为公立医院担当。
6月26日下午,南京鼓楼医院“终身荣誉教授”系列宣传活动开幕,丁义涛教授作为“终身荣誉教授”的代表,向大家分享了自己从业数十年、助推医疗事业发展的经验,那就是“一切为了病人”。
致力人工肝研究二十余年 只为降低肝衰竭病死率
我国是乙肝高发国家,很多患者都会走上从乙型肝炎到肝硬化,再到重症肝衰这条路,生物人工肝的出现给他们带来了生的希望。简单地说,生物人工肝就是代替患者的肝脏,起到合成、代谢、解毒的作用。丁义涛作为南京鼓楼医院肝脏外科创始人,国家重点学科、临床重点专科(肝胆外科)学科带头人,致力生物人工肝的研究二十多年,助力我国肝胆外科水平实现国际领先。
南京鼓楼医院原院长、党委书记、肝胆外科主任医师丁义涛介绍:“应该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刚开始我们是进口的第一台机械性人工肝脏,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有很大的创新,自己搞了细胞的培养,构建了人工肝的转移。我们还和兄弟院校一起合作,形成了我们中国人自主产权的生物人工肝。我们选择这个项目,应该说经过多少代人几十年的努力,获得了很大的临床效果,挽救了一大批病人。”
生物人工肝迭代到第三代 培养更多优秀青年医生
丁义涛作为南京鼓楼医院首个受聘为南京大学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不仅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者、潜心科研的学者,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师者。杭化莲就是丁义涛培养的青年医生之一,在导师的指引下,一直致力于人源性永生化肝细胞的研究,参与构建了第三代生物人工肝。由于该技术利用的是来自病人自身的细胞,可避免免疫排斥反应,也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肝移植中心主任医师杭化莲介绍:“其中10%到20%的(终末期)病人,比如说急性肝功能衰竭(特别是药物性的),完全可以通过这个研究,实现治愈,还有70%到80%的病人是慢加急性肝衰竭,最终还是需要换肝的,但是供肝短缺,我们就可以通过生物人工肝对他支持一阵子,让他病情由重变轻,有更多获得肝源的机会。”
急性肝功能衰竭高达80%的致死率,将有望在一代代中国医生的推动下,通过"中国制造"的生物人工肝逆转。丁义涛告诉记者,肝胆外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以及科研的创新转化,三者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关系。
丁义涛说:“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承,应该是人的一种精神传承,我们搞科研终极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治病救人。”
杭化莲说:“作为丁教授的弟子,我现在工作在上海,我们还有同门的师兄姐妹在武汉、北京等全国各地,如果每个人以后都能像丁教授一样能开枝散叶,把这种思想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我们可以拯救成千上万的中末期肝病患者。”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王雪彤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