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紫金"科学探究项目是由中科院南京分院与南师附中联合开展的一项探索"科教融合"新模式的示范项目,2015年启动。6月29日,第五期"中学生'紫金'科学探究项目"结题答辩汇报在南师附中奥南校区举行。
自然界中,农作物的表面和内部富集了数量庞大且种类繁多的微生物,何沐课题组在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家老师的指导下,识别出了10株潜在病原真菌和5个潜在有益真菌,他们将进一步验证并挖掘这些真菌物种的功能,以期应用于未来有益生物菌肥的开发,促进作物的生长与健康。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14)班鲍博轩说:“我们就可以接下来进一步将这5种真菌把它给分离出来,去检验它是否真的对这种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这种促生的功能,为将来比如说我们要开发这种菌肥什么,进行一种指导提供一些建议。”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17)班何沐:“在小麦生长的前期可能会出现一些潜在的病原菌,它的数量会突然显著增加,通过数学的统计学分析,发现它和氮含量是有显著关联的,这就可以指导我们比如说在小麦生长的初期要注意氮肥施用的量,如果施用过高可能会导致一些病害的发生,会给我们的农业施肥方式提供一个指导。”
丁怡心团队在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蜡蝉化石研究,并发现了一个新物种。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19)班丁怡心 说:“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如果想要更进一步了解这个时代的物种多样性和环境特征等,可能会引用我们的论文中的一些资料,然后来进行一些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IB(3)班陆之鉴说:“学到一些科学知识,其实不如学到科学精神更为重要,学到如何做科研的一些方法,让我们有这种耐心去面对每天一些描述可能略显枯燥的研究的日常,但是最终我们如果能坚持下来的话,其实是会有很好的成果。”
据了解,这一合作项目最早从2015年12月正式启动,至今已是第五期,在经过导师和学生双向互选后,共有“有机胂光解反应途径的理论计算研究”、“南京城区水体溶解有机质分析及污染防治策略研究”等14个课题入选为本期的正式研究课题。
14个小组同学分别研究了涉及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不同学科的课题,他们有的仰望星空,思考“太阳为什么发脾气”和“热木星半径膨胀”;有的俯瞰大地,研究“南京城区水体溶解有机质分析及污染防治策略”或是“小型富营养化水体的综合治理”,有的观察入微,思索“具有抗肿瘤活性天然产物的结构优化”或是“小麦微生物群落随其生命周期的动态变化”,还有的思接千载,到漫长的地质时代,“利用无机环境地球化学手段探究晚泥盆世F-F大灭绝事件”。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黄迪 徐授科 通讯员/朱广军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