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重温米兰·昆德拉经典语录,找寻生命的轻与重 | 我苏文艺漫谈

2023年07月13日 11:50:5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不擅长告别。”

  7月12日傍晚,据俄新社、塔斯社等援引法国媒体消息,欧洲知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94岁。捷克新闻网站novinky.cz第一时间发文悼念这位“影响世界的,20世纪最重要的捷克作家、剧作家、诗人和散文家”。

  米兰·昆德拉著有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慢》《身份》《无知》《庆祝无意义》、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相遇》、戏剧《雅克和他的主人》等总共十六部作品。1973年获美第奇外国小说奖,1985年获耶路撒冷文学奖,2001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2020年获卡夫卡国际文学奖。

  生命在轻重之间

  “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中,《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最为中国读者熟悉。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在这部小说中,米兰·昆德拉围绕着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通过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昆德拉借托马斯之口说出:历史和个人的生命一样,轻得不能承受,轻若鸿毛,轻如尘埃,卷入太空,明天不复。

  1929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1975年流亡法国,1981年归化为法国公民,2019年重获捷克公民身份。米兰·昆德拉的一生正如他的那部作品——生活在别处。虽然流亡国外几十年,但他写那些悲苦,控诉不公,从未采用激烈的笔触,反而以幽默轻松的口吻进行描述。有人认为,相比文学成就,米兰·昆德拉更像一个思想家。他在人物和读者之间架构起一种深层的精神联系,邀请读者参与其中,与他笔下的人物进行互动。他习惯将政治伦理与情爱牵扯在一起,用一个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向读者传递着一个声音:人生不过是去往何方与来自何处的事情。

  生活在别处

  对于自己的作家身份,米兰·昆德拉曾写到:“所谓的作家,其实都是孤独的,在经历了很多的事情后,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能写出有自己风格的文字。毕竟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而其身上的特色也是到了足够的程度才可以大放异彩。毕竟并不是谁都是可以写出令人难以忘记的文字,我所做的,目前仅仅是给自己多多地增加点筹码,才可以不让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好笑的爱。”

  米兰·昆德拉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个成功“隐身”的作家。近40年来,由于一直拒绝在媒体上露面,并且极度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他从公共视野中似乎消失了。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到《生活在别处》,再到80多岁高龄时创作的《庆祝无意义》,他笔下的故事和提出的问题让读者难以忘怀,而他本人的世界却不为读者所知。

  结缘中国

  1987年,韩少功译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景凯旋译出《为了告别的聚会》,昆德拉在中国正式亮相。“生活在别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媚俗”等一度成为流行语,中国文学界、思想界言必称米兰·昆德拉。更重要的是,他使得中国作家从关注群体转向关注个人,一定程度上告别了空洞的宏大叙事。他启迪中国文学界:真正一流的作家应该首先是思想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评价昆德拉:“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王安忆则说:“没有哪个作家像昆德拉那样做了对个体的感情的关怀,这些都会让人感到温暖,这也是昆德拉的文学价值之一。”

  昆德拉作品中饱含的哲理让他成为世界级文学家,他的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活跃着历经锤炼的金句。看似随意的话语,却蕴涵着深刻的哲思,以及对生活的深刻见解,令人回味无穷。今天,让我们重读米兰·昆德拉经典语录,找寻生活的智慧。

  迷途漫漫,终有一归。我们,别处再见。

  (综合自:央视新闻、澎湃新闻、上观新闻、封面新闻 编辑/李明莉 设计/张恒枫)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