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历史学家、伯尔尼艺术学院名誉教授贝亚特·施耐德去年年底出版的《中国通往现代化的长征:非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一书,在西方国家引发关注。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新概念在国际学界的研究热度不断上升。施耐德教授最近撰写的《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一文,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新解读。
世界上有关现代化的讨论主要围绕两种不同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与欧洲文化变革息息相关,因关联启蒙、世俗化、科学技术、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也被称为“现代性”,被标榜成解放、进步和社会现代化的典范。
西方现代化被包装推广为一种普世话语,似乎早已被普遍认可和接受。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狭隘的、以欧洲为中心的观点——它将世界历史理解为西方历史,是一种对非欧洲世界的占有过程。
无论是十字军东征、传教、殖民,还是其他的奴役方式,实际上都服从于一条铁律:使非白人文明沦为从属。
十九世纪的西方现代化将世界一分为二,北方是少数富裕的特权国家,南方是多数被殖民剥削的贫困世界。
这种二分法是一种有利于欧洲的“商业模式”,因为它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并在文化、宗教和哲学上得到了充分保障。但这种模式对非西方世界却是毁灭性的。受到殖民压迫的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
直到今天,G7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仍然企图通过强制和暴力手段,主宰其他国家和地区。
西方现代化,本质上是科技和资本主义革命成果被一小部分特权国家攫取。这些成果对其他国家而言,则是无法企及的梦。
二战后,备受殖民压迫的第三世界国家开启反殖民解放运动,但这些国家大多最终只是获得形式上的独立,还是摆脱不了对西方帝国主义的新殖民依赖。
20世纪90年代,随着单极世界秩序的建立,去殖民化进程完全停滞。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开始追求更具侵略性的军事殖民主义外交政策(巴拿马、海湾战争、南斯拉夫、阿富汗、利比亚、叙利亚等)。
如今,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秩序正在慢慢瓦解。世界经济政治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中国等新兴参与者开始进入地缘政治舞台,所谓的“华盛顿共识”正受到质疑。
目前,中国正迅速崛起为一个与世界紧密联系的经济和政治强国,在将近两百年的沉寂后重新进入世界历史,其崛起程度超出西方预料。对于大多数仍处于新殖民剥削阶段、寻求摆脱贫困和苦难的世界南方国家来说,这带来了解放的希望。
中国向世界南方国家证明,现代化可以覆盖全球大部分人口,且各国可以亲身参与现代化进程。这样的前景在20世纪下半叶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的崛起引发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拥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积淀的中国,在久经考验的政党领导下,成功开展了反殖民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独立于美国霸权的基础。
可以说,中国是自身现代化的创造者和设计者,它展示了如何消除数亿人的绝对贫困,如何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生产力,以及如何实现人民生活条件的根本性改变。
中国式现代化,或者说中国创造的现代性,是前所未见的,它给世界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是什么呢?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主要基于经济、技术和科学的发展。目前,中国正加速成为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导者。与此同时,中国正在走一条比资本主义更高效的道路,而且能更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平。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政府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现代化。市场和政府引导相结合,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又被称为“混合现代性”。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依靠军事手段成为世界大国的国家。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还意味着令人惊叹的新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是全球生态先锋。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还包含了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经济活力与文化的结合使中国式现代化在文明层面拥有更强吸引力,尤其是对于那些饱受西方文化漠视和经济剥削而希望走自己道路的国家来说。
中国拒绝“西方化”,以自信姿态否定“现代化等于西方化”。
与西方现代化的排斥、分裂和剥削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包容性的世界秩序。中国致力于构建以各国人民互利共赢为基础的世界秩序,为多极秩序奠定合理基础。占全球人口85%的南方国家将第一次获得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