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16日),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在江苏的巡展正式落下了帷幕。本来定于7月9日结束的展览,因为每天不断攀升的观众人数而一再延展,这个周末,观众们更是抓住展览的尾巴,尽情徜徉于书法的海洋。
这个周末,省美术馆里人流如织,前来观看"与古为新--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的观众络绎不绝。展览采取一临一创、并列展陈的模式,取法上至商周,下迄近代,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尽显中国古典书法不同谱系的独特之美。"精中取精"的548幅临、创作品,按照书体类别和时间顺序,梳理了从古至今的经典作品名录,为众多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观赏临创转化的绝佳机会。
据展览主办方介绍,中国书法分为静态书体和动态书体,静态书体中,篆书体正势圆,隶书蚕头燕尾、字体庄重;楷书平直自然;动态书体中,行书苍劲多姿;草书则恣意潇洒。在学会鉴赏书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拿起毛笔,在书写中体验书法艺术的笔墨之美。那么对于书法初学者来说,如何入门?书法家表示,数千年来,书法经典名篇不可胜数。初学者可选择名家经典法帖进行临帖。临帖先要做到形似,掌握好字法、章法和墨法,进而领会神韵,达到神似。临帖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通过工具书来读帖,从而做到落笔有数、临帖有形。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灿铭表示,临帖要尽可能地靠近古人、接近古人的线条、用笔、结构,把这种规律和方法学到手之后,然后转化成自己的一种书写状态,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学习书法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爱好者,临帖是不二法门,是必由之径。”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览入选作者、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林海珊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在他看来,篆书是我们"五体"书法的源头,建议书法爱好者学习从篆书入手,从清代的几位大家的法帖入手,能够清晰地看到古代书法家的用笔轨迹,学习更容易入手。
在临摹中发展,在继承中出新,此次书法临帖作品展溯源典范之作,探究取法与风格的熔炼锻造,进一步推动书法融入现代生活。这一次"沉下心来"的展览,也得到了观众们的普遍认可,自6月29日开展以来,共接待观众4.5万人次。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孙晓云表示,这次展览每天都是人群蜂拥而至,80%都是年轻人。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看,也证明了江苏的这片土壤中大家的热情和需求,也体现了文化在江苏的深深的植根。江苏能够办这样的展览,对江苏将来的书法人才的培育能起到非常好的一个推进作用。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朱晓莹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