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共有290余万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签订,这场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赢得了伟大胜利。
97岁的于芝林曾是一名野战医生,在他24岁时踏上了抗美援朝的道路。在惨烈的长津湖战役中,他和战友24小时救治2800多名冻伤伤员,自己在一次轰炸中与死神擦肩而过,炸伤右腿,最终不幸截肢,至今还有弹片留在身体里。更让他悲痛的是,战争带走了他的亲密战友……
零下40℃
救治2800多名冻伤战士
1926年,于芝林出生在山东胶东半岛海阳地区一个地道的“红色家庭”,15岁参军入伍。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战歌激励下,当年12月,于芝林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担任志愿军第9兵团27军79师后驻医院院长。
那一年,朝鲜遭遇五十年不遇的极寒天气,零下40℃,不少战士只穿着薄棉衣,手脚冻得麻木。“所有人脚都冻坏了,腿以下都是冰块,我不准他们进房子,一进房子冰就化掉了,化掉了这个腿就完了。”于芝林说,战士们被救下来的时候,冻得手指头、脚趾头都不能动。
不知多少次,于芝林会在梦里回到1950年的冬天,那个浴血拼杀的长津湖战役。历时近一个月,志愿军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地区,扭转了战场态势,长津湖战役也成为朝鲜战场上唯一一次成建制地全歼美军一个团的光辉战例。
“美军陆战一师一直没打过败仗,是出了名的‘常胜军’,就是那一次被我们打跑了,当时如果我们每个战士发两个土豆,陆战一师一个也逃不了!”
于芝林所在的27军,出现了一个“冰雕连”:冰天雪地中,官兵们牺牲后仍然保持着战斗姿势,有的紧握手中钢枪,有的做着掏手榴弹的动作,有的持枪俯卧战壕,犹如一个个随时准备跃起的冰雕。“我亲眼看见,100多个战士,整整一个连的战士冻死了,死的时候,眼珠子还瞪着!”
27军是从于芝林的老家胶东走出的队伍,直到今天,提到这场惨烈的战斗,于芝林都难掩悲痛,彼时作为长津湖战役亲历者,他却只能专注眼前——在一天一夜里,他和战友共救治了2800多名冻伤的战士。
于芝林(左2)和医院工作人员
于芝林唯一的想法,就是把战友们救活了。因为大部分战士长期穿不暖、吃不饱、睡不好,受伤的战士到医院后,于芝林给医院司务长下命令,保证每个战士能吃到两颗土豆和一碗炒面。“不敢让他们多吃,战士们的胃一个多星期都没吃多少东西,一下子吃多了受不了。”
在97岁的老军医身体里
弹片“藏”了整整72年
1951年,第五次战役时,于芝林所在部队向后方撤退,其中一个团被敌军飞机发现,负伤几十人,其中21人重伤。看到伤员们的伤势,本应该撤退的于芝林,立刻向师里汇报,要求延迟两小时再走。“作为战士,服从命令是我的天职,但作为医生,救死扶伤也是我的天职,再危险我也要救。”
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救治伤员。于芝林和战友把药箱摞起,把随身携带的门板搭上去,铺好油布,就地做起了手术。“飞机在我们头顶盘旋投弹,我们躲在松树林里,我只管开刀,耳朵好像没听到一样。”
年轻时的于芝林
手术完成了,担架队却都已经撤退,把伤员抬走又成了问题。这本不是于芝林的任务,但他还是决定要护送伤员。不吃、不喝、不睡,他们从头一天晚上7点,走到了第二天下午3点,途中还遭遇美军轰炸。最终,21名重伤员被安全送到营地,但护送伤员的100多人中,却有三四人牺牲。
在第五次战役之后,我军停止进攻,向后转移,于芝林在一次探望生病的战友回来途中,遇上了敌军飞机,九发炮弹齐发,他的右腿被炸伤了。
在轰炸中牺牲的通讯员,当时才16岁,人人喊他“小旮旯”。“旮旯”是东北方言里“那块地方”的意思,大家对这个东北娃一直比较照顾,那时于芝林也总是尽可能护着他,但硝烟散去,大家只能找到“小旮旯”的一只脚。“每每想到‘小旮旯’,我就落泪,他还是个孩子。” 于芝林眼角泛红着说道。
在转院途中,因耽误了一些时间,于芝林的右腿错过了最佳治疗的时间,导致伤情反反复复。战后,他还是要求留在医疗一线,拄着双拐,继续治病救人。2014年,旧伤复发,最终右腿截肢。
如今,于芝林的体内还留有弹片,大部分弹片已经嵌得很深了,医院只取了三块,其余的不敢贸然做手术。“弹片多得很,里面有七八块弹片。萎缩了以后,神经都能摸到。”嵌在身上整整72年,于芝林每天都要和伤痛作斗争,疼得没办法就贴膏药。
“过去的战友、过去的事情,经常一想就一两个小时睡不着觉。”何惧生与死,英雄谈笑间。在于芝林看来,和牺牲的战友相比,自己的痛苦不算什么。
祖国和人民
是志愿军官兵的“大后方”
不可否认,战争是经济实力的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新中国经济实力虽有提高,但中美经济实力差距之大仍有云泥之别。以1950年为例,美国钢产量为8772万吨,中国只有60万吨,美国是中国的140多倍;美国工农业总产值为2800亿美元,是中国的28倍。
战争又不只是经济实力的比拼,经济实力与精神力量的总和,才是综合国力的真实体现。抗美援朝战争,从鸭绿江开始,最终,志愿军将世界上技术水平最强的对手击退500公里,这一辉煌胜利,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光辉典范。
根据相关档案资料确认,抗美援朝战场上,共有197653位烈士壮烈牺牲,“有战争,就会有牺牲,牺牲就是为了胜利,而胜利是为了人民和国家!”于芝林认为,从19多万名烈士的身上,看到的是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也同样能看到“最伟大的中国”。
“美军喝着咖啡吃着肉,吃得饱、穿得暖,武器装备那么高级,天上是飞机,地上是坦克、大炮,而我们国家刚刚解放,装备悬殊、物资匮乏、环境艰苦,战士能啃上土豆都很感激了。”
于芝林话语铿锵地对记者说,为什么我们能打败他们?靠得只有两样,一是对党的绝对忠诚,一是团结依靠人民群众。
整个抗美援朝时期,祖国和人民就是志愿军官兵的“大后方”。 于芝林回忆道,当年正是百姓组成的担架团、运输队,冒着敌人的战火,将干菜、炒面等运往朝鲜战场,送去慰问品,将负伤军人抬回国。“老百姓也是英雄,没有人民的支援,我们打不赢胜仗!”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于芝林先后参加大小二十余次战役,曾荣获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勋章、三等功8次、二等功1次、四等功1次(抗美援朝)等。
战争结束后,他响应国家分配,在苏州定居,但仍然活跃在报效祖国的舞台之上,他在用自己的经历教育着后一辈的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他在高校给学生做演讲,在部队中给士兵讲述国防知识,在医院里将自己的医术无私地传授给后人……这样一位戎马一生的老英雄,用自己的一生来告诉我们:为祖国做贡献,有一份光便发一分热。
一个小时的采访结束,于芝林向记者挺直微驼的脊梁,举起右手,敬礼!仿佛回到了那个驰骋沙场的年代。
70载岁月变迁
山河已无恙
祖国和人民会永远怀念
“最可爱的人”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是我们战胜前进路上
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始终激励着
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来源:看苏州 苏州广电SBS暖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