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打造区域科创中心 抓住“关键变量” 实现“最大增量”

2023年08月06日 15:47:26 | 来源:徐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国内首颗矿用遥感卫星“矿大南湖号”发射升空、云龙湖深地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成功召开第三届彭城英才荟……2023行至年中,徐州科创成绩捷报频传。

  成绩的背后,是付出。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这些成绩的取得极为不易。翻看这份“期中答卷”,徐州的努力清晰可见——在重大科技战略、科创平台建设、科技创新生态优化等方面同向发力,加快建设“徐州科创圈”,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努力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创新引领

  示范区建设纵深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如何“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从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中,能看到徐州探索和实践证明。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沛县海卓氢燃料电池项目、江苏省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新沂农房改善工程……这些看似是不同领域的项目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徐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2023—2024年重点项目。

  项目是高质量建设示范区的有效载体。自去年7月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获批以来,徐州紧扣“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主题,以生态修复与低碳绿色开发、产业转型与竞争力攀升、就业保障与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四大行动”为主攻方向,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编制了《徐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2022—2023年重点项目清单》,并在今年动态调整编制了《徐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2023—2024年重点项目清单》。

  重点项目持续发力,为示范区建设实现了良好的开端。

  截至7月初,2022—2023年重点项目清单汇总重点项目96项,已完成投资753.5亿元,项目落地实施率达98%。其中,铜山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鼓楼半导体产业园项目、高新区安华消防新材料及装备等项目竣工;淮海科技城创智科技园一期开园运营,淮海科创基地竣工启用……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在项目建设中得到充分呈现,这些“创新因子”改变了“徐州颜色”,成为支撑徐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硬脊梁。

  向上攀登

  科创平台提供更多创新策源力

  从2021年10月正式揭牌,到积极推进平台建设、项目建设、人才团队建设,广泛开展战略合作,再到成为2022年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中6个重大创新载体之一及2023年省重大项目,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的建设可谓高歌猛进。

  云龙湖实验室是徐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深地领域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也是徐州加快建设区域科创中心的重要载体。

  大平台对产业推进的作用不言而喻。目前,实验室山体实验基地改造工程基本完工,深地装备、数字深地、深地开发和深地环生四大综合科研平台下半年将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作为牵头单位或参与单位,实验室已承担了一批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与华为、中煤(天津)等头部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各种方式招引包括院士在内的各类人才100余人。

  云龙湖实验室建设的稳步推进,是徐州加速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平台的鲜活典范。

  近年来,徐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打造“1+3+100”科研平台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

  大力推进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建设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细胞治疗药物研究所;支持徐工集团整合平台资源,重构“1+6”研发体系布局……各类创新平台、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创新资源要素加速向重大创新平台汇聚,在创新驱动的竞赛中,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架起“四梁八柱”。

  活力迸发

  产学研协同创新迈向深入

  7月23日10时50分,在距离徐州近800公里的太原,搭载我国第一颗矿业专用卫星“矿大南湖号”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从“矿大南湖号”的诞生来看,其“出生成长”并非“一家之功”,这颗星是由中国矿业大学煤炭精细勘探与智能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徐工集团牵头组织,徐州经开区成立的“智慧矿业创新集群”组织相关企业充分调研、自主设计、严格论证的X波段太阳同步SAR卫星。发射后,可以依托卫星资源建设空天地全球矿业资源及产业数据平台,将极大提升矿业行业数字化水平,加快产业链与创新链数字化融合。

  “产业+学校+科研机构”“高效配置+能力协同+利益共享”,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角色和优势在这颗星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构建科技创新产业生态圈、强化区域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徐州聚焦重点产业和领域,深化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以上交大(徐州)新材料研究院为例,研究院依托上海交通大学人才和技术优势成立的创新平台,大力整合政、产、学、研、用各类资源,在新材料研发、分析检测、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产业技术应用研究和集成创新,解决了国家和行业“卡脖子”难题5项、企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3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余项,孵化企业5家。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留好用好”优秀人才始终是关键。

  徐州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深入实施“555”引才和彭城英才培养工程,聚焦“高精尖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吸引更多“千里马”在徐创新创业、竞相奔腾。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183万人,高层次人才15.8万人。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