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中国式现代化调研行|把盐碱地变“金土地” 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2023年08月07日 16:06:37 | 来源:我苏客户端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九曲黄河奔腾万里,在这里入海。聚沙沉积形成的黄河三角洲,因受海水浸染,土地盐碱化严重。为唤醒盐碱地这一“沉睡”资源,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向盐碱地要效益,探索盐碱地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系列报道《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中国式现代化调研行》带您走进山东东营,看盐碱地如何变身“新粮仓”。

  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口镇地处黄河入海口,这里盐碱地分布广泛。当地老一辈人有句话:“出村往外瞧,一片白面瓢;神仙来种地,难拿二成苗。”每逢特定时节,田里就会泛起一层白茫茫的盐末,小麦出苗是件“稀罕事”。  

  可喜的是,今年这片土地迎来了丰收!抗旱小麦新品种“济麦60”经专家测产平均亩产497.1公斤,创下中度盐碱地小麦单产新高。东营市垦利区种粮大户王效海说:“以前是种的春玉米,不敢种小麦。今年我种了150亩的‘济麦60’,这个麦子抗旱还耐碱,抗冻能力也很好。”

  从“白茫茫”到“金灿灿”,如何让盐碱地变良田,黄河三角洲在种子选育上一直在寻找最优解。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助理、山东省农科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贾曦说:“只要是能拿住苗,盐碱地种植就成功了一半。”

  出苗难,是制约盐碱地作物生产的重要障碍因素。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局副局长李新华介绍,为了提高盐碱地出苗率,科研团队耗费三年一起研发了“盐碱地微域生境调控一播全苗技术”,让种子周边的土壤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李新华告诉记者:“由于地下水位高,矿化度也高,导致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很低,也易板结,出苗很难。我们主要就是针对出苗难这一个小的实际生产问题,研究了‘微域生境调控一播全苗技术’,是针对种子的维育环境来施加我们研发的一种新型材料,能改善土壤的结构,改善土壤的透气性,破解板结问题,保障种子出苗好,苗齐苗壮。”

  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目前拥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约5.5亿亩,其中,黄河三角洲地区有盐碱地698.56万亩,主要分布在东营、滨州两市。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22年12月,科技部正式批复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这片土地被寄予了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成套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的新希望。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助理、山东省农科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贾曦说:“盐碱地国创中心打造‘国家队+地方队+企业’的一体化研发模式,通过发挥国家队核心攻关、地方队区域攻关、企业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各自优势协同创新,实现全国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水平高质量发展。”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现在,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已汇聚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48家高校院所、98个专家人才团队,他们在实验室内对耐盐碱种子进行设计育种,实现育种“定制化”。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志鑫说:“各育种团队近年来在农高区搜集保存耐盐碱种植材料1.8万余份,筛选评价了育种材料6000余份,筛选评价了37个新品系,示范推广了9.2万亩,亩增效益15%—20%,实验基地上相继种植了黑小麦、藜麦、大豆等耐盐碱粮食作物和燕麦等耐盐碱牧草。”

  作为全国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如何更大范围、更高效地向盐碱地要粮?刘志鑫说,国家盐碱地技术创新中心已经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加速盐碱地利用技术创新,为我国乃至全球盐碱地生态保护和高效利用探索新路径、提供新技术、建立新样板。“将来国创中心将聚焦盐碱地的生物育种、产能提升、生态化利用三大领域,整合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在这里加速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为全国不同类型的盐碱地开发利用做出示范,形成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推向全国。”

  种业现代化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山东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樊祥成看来,“盐碱地不出粮”的难题正在被攻破,未来黄三角农高区要进一步集聚国内国际盐碱地育种科技资源,实现盐碱耕地提质增效,答好“盐碱地治理之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樊祥成介绍:“我们要向盐碱地要粮,把盐碱地的资源变成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尤其是黄三角农高区所处的黄河国家战略这样特殊的地位,它应该承担起来肩负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策源地的作用。通过一些机制方面的设计,更好地把成果给它转化出去。对于盐碱地的开发利用的思路,是符合推进和拓展我们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也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微风拂过,万亩田野,泛起层层绿浪。牧草苗肥棵壮,藜麦长势正好,在阳光下愈显蓬勃生机。黄三角农高区正步履坚实,奋力打造“中国新粮仓”。

  (江苏新闻广播/姜奇卉 孙西娇 索浩阳 刘天洪 杨合威 山东综合广播 东营融媒 垦利融媒 编辑/玉洁)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