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野鹿荡。记者 王焱 摄
8月15日,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这个首创性、标志性的纪念日,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
坐拥长三角中心区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创成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洋碳汇、森林碳汇、湿地碳汇优势叠加……绿色始终是盐城最大的资源、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所在。
响应中央号召,顺应时代要求,回应群众期盼。盐城矢志不渝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为沿海、为长三角造一道绿色屏障的决心,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空间的襟怀,坚持“守住生态就是守住未来”的发展逻辑,织美经济、生态“双面绣”,在黄海之滨为“美丽中国”增添一片绚丽多彩的风景。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征途中,盐城交上一份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答卷。
守护湿地 绘就“诗与远方”
八月的条子泥湿地,一年一度的候鸟秋季迁徙拉开帷幕。候鸟“先头部队”已抵达这个重要的“国际机场”,迁徙大军将陆续抵达。潮起潮落,飞鸟翔集,鸟与海和慕名而来的游客,构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美好画面。
世界自然遗产,是具有全球价值的城市名片。四年来,盐城以申遗成功为新起点,守护独特生态资源,发挥世遗品牌效应,擦亮美丽生态名片,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扎实开展湿地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质量,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一路探索,一路创新。加强遗产生态价值探索,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全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工作;颁布实施《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让湿地保护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继打造“720高潮位栖息地”国际样本后,条子泥湿地打造鸟兽共生“新样本”,恰当处理黑嘴鸥和麋鹿两个竞争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从探索“为鸟留食”的“生态+农业”模式,到推广“金融+生态”创新试点……
继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地之后,2022年盐城又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修复退化湿地面积3.37万亩,位列全省第一。全国首个海岸带遗产地生态修复项目加快实施,获得中央财政3亿元的支持,计划2023年底完成。此前,“NbS”被写入市党代会报告,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搭建引领生态治理的全球机制性平台,通过国际生态朋友圈广泛凝聚保护滨海湿地的全球共识,是盐城这座“国际湿地、沿海绿城”持续多年的追求。
今年,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将在盐城召开。
全球滨海论坛会议是盐城历史上承办等级最高的会议,也是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交出的一份年度答卷。办好全球滨海论坛会议,是让全世界感知新时代中国魅力和盐城风采的重要窗口,也是推动盐城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重大机遇。盐城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全力以赴谋划好、举办好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充分展现盐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图景,切实把重大活动效应转化为地方高质量发展动力。
厚植家底 擦亮生态底色
盐碱荒滩变成林海绿洲,造林总量全省第一;PM_2.5浓度、优良天数比率、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三个全省最优”……“抬头盐城蓝、四顾生态绿”渐成盐城人的生活日常。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盐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动力所在、后劲所在。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盐城环境治理不断从“治标”迈向“治本”,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盐城蓝”洋溢着满满幸福感。这份“常态”背后,是盐城为提升环境空气质量,“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不懈努力。2022年,在GDP增速全省第一的情况下,盐城PM_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I)连续7年保持全省第一。
千里海堤上,绵延不断的生态防护林如同一道绿色屏障,郁郁葱葱;城乡春意浓,公路沿线、河道堤岸、村庄地头,绿树成荫,繁花成锦;环城高速圈生态廊道宛若一条翡翠项链,让更多市民享受“生态福利”……绿色成为盐城最动人的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盐城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绿色总量迈上新台阶,绿化结构不断优化,先后创成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截至2022年底,全市森林覆盖面积538万亩,林木覆盖率25.17%。
重塑水乡生态,绘就水韵之美。坚持向水而生、水岸同治,着力推进串场河、新洋港(蟒蛇河)和通榆河“三河”全流域整治提升,累计完成投资293亿元。市区第Ⅲ防洪区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建设任务及目标基本完成,118条河道全面消除黑臭,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提升,盐城被评为第三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之一。
绿色发展,带来的是焕然一新的格局。可喜的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盐城人的生态环境意识愈加强烈,绿色行动更加自觉,特别是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正在推动全社会形成更绿色、更环保的新风尚。
点绿成金 探索“两山”转化
荷兰花海打造“爱上夜花海”盛夏旅游季;中华麋鹿园推出小学生暑期研学游;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会客……盐城唤醒“多巴胺”之夏,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避暑热门“打卡地”。
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百姓的“金饭碗”。盐城不断擦亮“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把生态高颜值变成经济高价值。
世遗效应不断放大,去条子泥观鸟,到黄海森林公园“森”呼吸等黄海湿地特色旅游备受追捧;荷兰花海、大洋湾、中华海棠园等2.56万亩的花海大观园吸“睛”又吸“金”,来自全国各地的赏花客呈几何级数增长……在盐城,守住“生态美”带来“百姓富”的故事时时上演。
盐城市以产业化思维谋划世遗经济发展,科学规范保护区,优化体验区,提升人气区。按照“核心‘3+2’、配套‘1+1+5’”布局思路,具象化打造丹顶鹤、麋鹿、勺嘴鹬“湿地吉祥三宝”,持续放大长三角一体化和沿海开放平台效应。围绕“探秘自然遗产、解码古老串场、戏水湖荡湿地、寻踪黄河故道、传承红色基因”等5条文旅经济带建设,整合提升19个盐城市级旅游园区,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加快西溪、珠溪、大纵湖、九龙口等重点项目提档升级,不断丰富产品供给。
风景带来新“钱景”,一幕幕“两山”转化的缩影,成为盐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走上小康岸,大纵湖居民旅游收入增加了3倍;金沙湖旅游度假区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1000多人,景区富民的目标正逐步变为现实;借力世界自然遗产的东风,东台市弶港镇巴斗村坚持渔旅融合,养海护海,这个吃“笆斗饭”的小渔村端上“生态金饭碗”,实现从卖海鲜到卖海景的质变……
黄海湿地,神奇瑰丽,尽显生物多样性的独特魅力;千里海疆,绵延林海,满眼皆是“生态绿”;点“绿”成金,兴业富民,“生态+”旅游、康养等业态蓬勃兴起……新的格局已经打开,新的变化仍在酝酿。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