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附中退休教师孙宁生:彩云深处的播种者

2023年09月04日 14:00:00 | 来源:我苏客户端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乌蒙山脚下的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中学,有一位特别的孙老师。

  2011年,刚结束29年执教生涯的他,主动放弃南京安逸的退休生活,来到山区支教。为了让孩子能读万卷书,他自费为学校建设“希望图书室”,联系捐赠图书超5万册;为了让贫困孩子继续求学,他独行山路走访上百户学生家庭,联系组织爱心人士和社会团体,资助困难学生和孤儿300多人;为了让山区的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他召集一批又一批的国内外大学生加入支教......

  扎根云南十余载,他为大山里的孩子照亮求学之路,种下梦想的种子。教师节临近,CCTV12频道播出节目《彩云深处的播种者》,讲述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退休教师孙宁生的支教故事。

  甘当播种者 自费建起希望图书室

  2011年初,结束近30年的执教生涯,退休第二天,孙宁生就背上行囊,远赴云南山区支教。

  茨营中学位于乌蒙山脚下,是孙宁生在志愿者名单上看到的全国最需帮助的学校之一。全校1800多名学生,只有20间教室,其中很多是危房,更别说有多余的教室可以用作图书室。

  为了让孩子们能有看书的地方,孙宁生自掏退休金,一边跑市场联系施工队,一边四处筹募书籍。两万多册图书陆续运来火车站,孙宁生一趟一趟搬运到学校。那段日子 ,他常常累得一沾枕头就睡着,体重瘦了20斤。3个月后,茨营中学的第一个图书室建成,开放第一天,图书室里挤满了兴奋的孩子。

  在孙宁生看来,多读书是山区孩子打开眼界的唯一途径,这也是曾改变他人生的捷径。幼时家中贫困,孙宁生初中没毕业就赶上“上山下乡”,是在农村的十年埋头苦读,让他以当地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如愿成为一名地理教师。节假日期间,他常常下乡支教,在山区孩子们的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萌生了退休后去支教的想法。

  “如果现在农村里有人给孩子指引的话,他们里面肯定也会有人和我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正如孙宁生所笃信的,图书室建立后,仿佛为这里的孩子打开了一扇窗,他们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从茨营中学毕业的胡汝娣至今怀念在图书室做志愿者的时光,“我记得我当时读的第一本书是《平凡的世界》。读书改变的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够影响我解决事情的思考方向。”如今,胡汝娣也站在三尺讲台上,实现了自己的教师梦。

  现在,茨营中学的图书室已从经常积雨水的活动板房搬进了办公楼,藏书近5万册,还有一间阅读自习室,成了学校最热闹的地方。孙宁生深信,“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是个慢活,不可能立竿见影,如同播种,种子撒下去,总要过一段时间才会生根、发芽……”

  愿做垫脚石 助贫困学子走出山区

  最早的图书室建在食堂二楼,每到饭点,孙宁生就会从图书馆来到一楼,发现有些学生只打饭不打菜,他就自掏腰包给孩子们的饭卡充值。

  “这些热爱学习的孩子很多都出身贫困,有的家里甚至连电灯都不愿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学业又能完成多少呢?我见不得穷,教育是从根子上改变贫穷最好的办法。

  因为“见不得穷”,孙宁生向班主任们要来贫困学生名单,打听到有400多名学生家境贫寒,而当时孙宁生的退休金,在这么多学生面前只是杯水车薪。

  为了找出最需要资助的孩子,孙宁生决定一家一家了解情况。人生地不熟的他从国土局借来一份地图,再揣上一个指南针,就出发了 。山路崎岖漫长,孙宁生一个星期六能去一个村子,一个村子能家访两三家,看到有牛车就坐一会儿,没有就走回来。最远的寨子来回要走8个小时,可他遍访了学生的家,没落下一个地方。 

  经过家访,孙宁生确定了首批80多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正式成为资助对象,每人每月100元生活费。贾文娟是孙宁生首批资助对象之一,当时孙宁生已经帮贾文娟的两个姐姐找到了资助人,贾母不愿再给孙宁生添麻烦,贾文娟也萌生外出打工支持家里的想法,为了打消母女俩的顾虑,孙宁生索性把贾文娟认作孙女,在资助的十年间,用行动鼓舞着这个内向的女孩。

  在孙宁生的帮助下,贾文娟和姐姐们都完成了学业。“如果没有孙老师的资助,我们姐妹四个早就辍学打工了,是他给了我走出大山看看外面世界的机会。现在我大姐是一名护士,二姐是一名高中老师,我在村镇银行上班。”每次回茨营镇,贾文娟都会去看望孙宁生。

  “大山里的孩子,看不到山外面。我要到那里去托举他们,垫高孩子们的人生,站得高才能看得远。”12年间,孙宁生把学生从田间地头里、饭店餐桌间、小卖部柜台后,一个个拉回了课堂,留在了校园,直接或间接经济资助的困难学子多达322人,其中还有9名孤儿,资助金额近百万元。

  誓为燃灯人 点亮山区孩子的未来

  从教29年,孙宁生带过的学生近万名。得知老师在山区支教,曾经的学生和同事都被感动了,在他影响下,也竭尽所能地帮助山区困难学子。

  当时希望图书室缺书,南师附中老同事刘老师帮他在校园网发出捐书倡议,一批批图书源源不断寄到了茨营。茨营中学贫困学生多,刘老师主动捐助了一名学生。曾经的学生小范更是召集了一批同学,大家每人出一笔钱作为“助学基金”,定期给茨营中学贫困学生送上学费和生活费。

  茨营中学的一些毕业生也把孙宁生当成了自己的人生榜样。今年26岁的王富兵在茨营中学上学时,孙老师不仅给他生活费,还鼓励他多读书。如今他在盐城一所中学当地理老师,遇到班里家境贫困的孩子,他会格外关照,“我也想成为一名像孙老师那样散发温暖的老师。”

  孙宁生深知自己的力量有限,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走出去,但如果能把更多的人吸引到学校来,孩子们就能通过他们的眼睛,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在孙宁生的号召下,他曾经的学生们利用假期到茨营中学支教,用自己的成长故事激励山区孩子们奋发向上。如今,义务支教的队伍已经涵盖了国内外大学的学生。

  “烛光能照亮的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做的人多了,一支蜡烛照亮一小点地方,100支1000支乃至1万支,也能照亮一片地方,也能帮到一些人!”年过70的孙宁生,如今已在曲靖县城买了房子,真正把家安在了那里。“我希望能一直在这里,陪伴孩子们走好人生开始的这段路。” 

  乌蒙山中燃烛光,何惧风霜染白头?致敬,孙老师!

  (编辑/王楠 文/综合自《光明日报》、中国文明网等 视频/央视网)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