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周开始,江苏各地中小学课后服务全面开启。多彩的社团活动、研学项目,还有贴心的课业辅导……在“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9月11日下午,南京市中央路小学学生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研学手册,走进艺术馆,沉浸式体验了一场艺术与美的旅程。同学们走进“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参观长达110米、以动态呈现的《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与画中人物面对面,听他们讲述千年前的金陵盛景;走进“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展览,近距离欣赏莫奈、塞尚、毕加索、常玉、潘玉良等大师创作的花卉主题作品,根据研学手册任务单,观察、记录、临摹,与讲解员互动,开展跨学科式学习。
中央路小学四年级学生林烨岐学画画6年了,平时也特别喜欢看画展,他说:“来到这个画展学到很多的东西,每位大师对于花卉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让人眼界大开”。
作为南京市玄武区“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建设试点学校,中央路小学的孩子们已经习惯于在课后服务期间到校园周边研学,这个学期研学内容更加丰富。而玄武区“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相关经验,此前已入选教育部双减典型案例。
中央路小学语文教师韩雯倩说:“我们要用好‘15分钟教育圈’,拓宽同学们的视野,也希望在研学中通过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的融合,带领同学们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下午4点半,课后服务的个性化辅导阶段开始,学科教师走进班级,为学生答疑解惑,对作业中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点评。此外,从开学第二周开始,学校初二、初三年级晚自习全面启动,学生自愿报名,目前参与率接近100%。
“从第三周开始,我校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学校教务处副主任唐美松介绍,包括体育特色的活力篮球课程,科技特色的机器人社团,文艺特色的合唱舞蹈课程,以及剪纸、花灯等非遗体验课程,“通过这些丰富的课程,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从而更好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
这学期,南京市教育局会同多部门遴选了200多项公益优质社会项目,供学校课后服务选择。南京市双塘小学在原有社团基础上,从中聘请体育、科技领域专业师资,在课后服务期间开设武术、篮球、无人机等社团课。
南京市双塘小学副校长吴俊说:“今年社团报名非常火爆,参加B时段课后服务的人员占到我们全校总人数的80%以上,比以往有较大提升,B时段的社团活动原来集中在周一和周三下午,现在我们已经拓展到周一到周五。”
聘请校外专业教师开课,不仅拓宽了课后服务渠道,更满足了学生兴趣发展需要。五年级学生王天问说:“这学期我报了武术、乒乓球、篮球和羽毛球,都是关于运动的,运动能强身健体,也能让自己多一样体育技能。”
在江苏各地,中小学校在探索更有特色、更能满足学生需求的课后服务上有了更多的尝试。淮安生态文旅区实验小学共成立了20多个形式各样的课后兴趣社团,有绘画、书法、舞蹈、管弦乐、合唱等。
泰州姜堰区东桥小学凤凰园校区,开发了强基固本、回味经典、张扬个性三大类课后服务课程,每一大类又分为若干小项,至少有90%的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
“我们将进一步挖掘家长、社区等教育资源,探索实践性为主的课后服务路径及内容,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学校副校长钱文辉说。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姚伟 王建华 仇煜 史斌燕 淮安台 姜堰台 编辑/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