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向北,这里曾因千年元和塘水系环绕,名人雅士辈出,孕育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依托苏州高铁北站枢纽,文化产业拔地而起。
刚刚过去的暑假期间,新建成的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作为苏州市首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集互动展示、产品交易、宣传教育、创新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这里不但能让游客接触到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还能让非遗传承人巧借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传播,扩大非遗“朋友圈”。
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3个、市级1个、区级7个……民间工艺制作技艺源远流长、艺人辈出的元和,正在挖掘非遗项目内涵、讲好非遗背后故事、传承非遗项目基因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发展路径。
袁中平在砖雕上刻人物肖像。人民网 王丹丹摄
碰撞中焕新生
“御窑袁氏堂,艺术流传长,事事求和谐,避邪又吉祥。” 这首流传在苏州一带的歌谣,说的就是陆慕蟋蟀盆。作为袁氏堂(中平澄泥堂)第五代传承人,袁中平出身于久负盛名的“苏州府袁氏堂”澄泥蟋蟀盆世家,祖辈几代都是当地制盆的高手。
“从小耳濡目染,我15岁就做出了第一只蟋蟀盆。”袁中平是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陆慕蟋蟀盆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的工作室位于相城区一个毫不起眼的汽修厂大院里,一扇屏风将单间隔成内外两部分,外面的桌上摆满了各类刻刀,里间陈列着一排排待完成的砖雕作品。
选土、炼泥、制坯、烧制、打磨、雕刻……制作蟋蟀盆有近百道工序。袁中平所制的蟋蟀盆,手感细腻润滑,宛若婴儿肤,敲之隐隐有金玉之声,又因别出心裁的构思和生动的人物刻画,曾获工艺美术制作行业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
如今,袁中平却毅然“放弃”制作蟋蟀盆,在传承祖传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转身投入到苏派砖雕的研制中。
打磨器具,坐定桌前,打开模板,透过一块放大镜,袁中平埋首一刀刀刻起来,原本光滑的砖面便有了起伏的棱角。
“在砖雕上刻人物肖像,比在蟋蟀盆上雕刻图案要难数倍。但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累积,我希望自己能有更大的突破。”袁中平正在雕刻几幅砖雕肖像作品,“希望能将相城本地特色文化和砖雕传统文化结合,留下真正有价值的苏派砖雕作品。”
像袁中平这样数十年如一日,醉心非遗技术研究的传承人不在少数。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陆慕蟋蟀盆制作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目前,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名,省级非遗传承人3名,市级2名,区级18名,还有数十个非遗项目。
“非遗传承人对非遗项目的质朴深情,为非遗的永续传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社会事业局有关负责人张茜介绍,近年来,元和深化与人大研究院、南京大学、深圳文化创意行业协会合作机制,建立本土非遗文化研究智库,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基层、活跃民间,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民间技艺技能人才。
李顺才正在教学生们食品雕刻技艺。受访者供图
传播中的活化传承
“之前就吃过中国菜,今天第一次来到制作现场,还见到了李老师的食品雕刻非遗技艺!”在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教室内,来自一带一路印尼培训班的印度尼西亚姑娘Fedellysia Agatha正兴奋地展示着和老师合作完成的菜品。
虽是暑假时间,但教室里不时传来学生的声音。相城食品雕刻技艺非遗传承人李顺才正在教学,将面团制作成缩小版的火龙果、香蕉、玉米等形状,盘子里的食物色泽鲜艳、形状神似,仿佛就是真的蔬菜水果。
2011年,李顺才作为“技能大师”高级人才被引进到相城区,一直致力于传统非遗项目的传播和推广。像这样的一带一路中餐烹饪项目,已成为李顺才在授课之余的又一重要任务。
“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地都有团队来学习交流,我经常鼓励他们尝试独立制作非遗作品,大家都非常感兴趣。”李顺才介绍,“食品雕刻既有实用性,也有观赏性,通过现场学习制作,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早在2015年,李顺才就将面塑课等非遗项目引进了课堂,成为了学生们的必修课。在组织推进下,他还整合了金砖制作技艺、缂丝织造技艺等七个元和本地非遗项目进入校园。
“目前学校正在打造非遗场馆,结合选修课和学校社团等平台,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和传承非遗文化。”李顺才表示,“其实很多学生对非遗文化很感兴趣,接受度也很高,只是没有熟知的渠道和平台,我们就要在传播和传承上下功夫。”
非遗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正是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开展非遗“三进工程”的重点。张茜表示,通过持续性开展非遗展览、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本土非遗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
元和“非遗盒子”。人民网 王丹丹摄
创新赋能产业集聚
织布机、四色毛线、双面胶、安全剪刀……一个大约能放在A3纸的“非遗盒子”,内放着制作苏州缂丝织造所需的简易器材,让孩子们在DIY制作中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走进苏州福绘润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厅,原本复杂、只可远观的非遗技艺都变成了可观、可感、可拆制的少儿益智文化产品。
“说起非遗,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认为很高大上,很遥远,我们做这些产品就是希望将非遗以一种全新的、更为有趣的方式融入大众生活。”福绘润智董事长周文韬介绍,“除了大家熟知的24节气等传统非遗项目外,公司也结合元和本地缂丝织造技艺等六大非遗主题,以绘画为载体,加入鉴赏涂色玩法,制作成了‘非遗盒子’。”
非遗系列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孩子、家长、学校各方的欢迎。“看到了潜在市场需求,企业迅速加强研发力量,扩大生产规模。目前,非遗文创礼盒已成为公司‘明星产品’,企业也抓住发展契机,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周文韬说。
在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不但让单一的企业受益,更是推动了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元和塘文化旅游产业带和苏州高铁北站枢纽文化创新发展轴,互相交叉构成“T”字型,划出太平数字出版、蠡口家居设计、活力岛影音艺术和青苔国际工业设计四个片,呈现“一带、一轴、四片区”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
“在‘一带、一轴、四片区’基础上,苏州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精心规划十个园中园,统一管理协同发展,重点发展以数字文化产业为核心,创意设计、文化旅游为辅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十园中的五园都在元和境内。”张茜介绍,今年3月,园区正式获得文旅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授牌,作为核心区的元和,更是迎来发展良机。
截至2023年8月,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共有文化产业规上企业26家,今年以来实现营收22.7亿元,同比增长33.3%,完成税收7485万元,同比增长34.2%。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共有数字文化创意类企业44家,占全区的 15.5 %。
产业化发展是非遗“破圈”的动力源,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借助文化产业发展优势,让千年非遗文脉焕发时代活力,续写元和塘两岸文明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