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家门口”志愿服务,打通科普“最后一公里”

2023年09月18日 09:27:41 | 来源:南京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方轮也能跑起来吗?”“妈妈,我手上‘起火’了!”……9月17日,南京科技馆热闹非凡,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主题,2023年南京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暨科普嘉年华开幕式举行,拉开今年南京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序幕。超千场各类群众性科普活动,将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科普体验。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7月20日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对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提出殷切期望。

  记者现场采访发现,南京4万多名科技志愿者,正通过“家门口”志愿服务,打通了科学普及的“最后一公里”。

9月17日,市科协在南京科技馆开展2023年南京市“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图为机器人科普教育基地展台,工作人员向小朋友演示格斗机器人。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9月17日,市科协在南京科技馆开展2023年南京市“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图为机器人科普教育基地展台,工作人员向小朋友演示格斗机器人。记者 孙中元 摄

  抓住关键节点,大规模科普盛宴专业又“吸睛”

  当天,南京科技馆的广场上,科普嘉年华点燃众多市民的科学热情。来自各区科协、省市学会等选送的129家科技企事业单位,不仅带来人工智能、智慧应急、黑科技农业、科普文创等装备和展品,还通过沉浸式体验、零距离互动、花样科普讲解等形式,带领市民玩转科普。

  在方轮自行车展位,很多家长带着孩子用力踩车,让车前进或倒退,探索方形车轮滚动的奥秘。孙萌小朋友刚刚学会骑普通自行车,十分好奇这方轮也能跑吗?“平时的车轮都是圆形的,从来没有见过方形的,通过志愿者姐姐的介绍,才知道方轮能够转动主要是依靠圆弧形的车道,感觉很奇妙。”

  “要用上半身的力量去按压,不要用手肘的力量……”中国药科大学的展位人气也非常高,李同学正为大家演示心肺复苏的过程和手法,并不断提醒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应当注意的细节。李同学说,“学习心肺复苏是非常必要的,往往能够挽救人的生命。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科普嘉年华,将心肺复苏的知识传播给更多的家庭。”

  “这些体验项目是在传统课堂上难以接触到的,让我们大开眼界,孩子很开心。”市民侯先生带着孩子打卡了不少项目,他表示,回去后会带领孩子进一步了解实验现象在生活与工业上的应用。

  除了科普嘉年华项目供市民体验,科普日主会场还特别设置了第十届南京科普教育基地发展论坛、科学家精神图片展、百米长卷科学幻想画现场作画等活动,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活动期间,市科协将整合资源,围绕活动主题举办超千场各类群众性科普活动。

  市科协数据显示,2022年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9.9%,居全省第一位,全国前列。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记者 孙中元 摄

  “家门口”科技志愿服务接地气

  一个站点的科普,犹如“家门口”的点点萤火虫;当“家门口”成片被点亮,城市的科普星空也就亮了。

  南京科教资源丰富,如何充分利用资源禀赋,打通科学普及的“最后一公里”?开幕式上,举行了2022—2023年度南京市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颁奖仪式。“家门口”的科普怎么做?“典型”有话说。

  “我的经验是在社区针对不同的人群,用不同的科普宣传方式。比如对中老年人来说,科普宣传不在于上节课、听个讲座,更适合聚焦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用细节润物细无声地去普及些知识。”鼓楼区江东街道睿城社区科技志愿服务队负责人翁慧玲表示,他们在社区科普服务点安装了一个智慧大屏,定期发布一些家电、健康、应急救护等方面的科学小知识,大家非常喜欢看,“我留意过,几乎经过大屏的都会停下来看上几眼。有时候知识就是在这几眼里记住了。”

  针对青少年,翁慧玲也有妙招——社区科技基地,常态化开展车模、航模制作和机器人编程等学习活动,“基地我们每天都开放,一些车模、航模制作的器具是可以重复使用的,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此外,睿城社区会定期开展问卷调查,摸排居民需求,针对性开设一些趣味横生的科普小课堂,深受居民的欢迎。

  栖霞区西岗街道广志路社区科普志愿服务点正尝试“线下+线上”全域科普模式。“我们的活动现在越来越受欢迎,所以希望能创新方式,通过‘线下+线上’全域科普,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能有机会参与其中。”社区科普志愿服务点负责人李阳表示。

  据介绍,广志路社区注册科技志愿者人数占社区常住人口的比例达11%,社区常年保持各类科普活动不断档,既有“请进来”的专家讲座,也有“走出去”到高校、博物馆参观,居民对科普活动的参与热情很高。“今年暑期夏令营的科普活动,往往推送出去10分钟就已经报名满了。”李阳说。

  科技志愿服务是开展群众性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南京市科技志愿服务不断走深走实,一批批科技志愿者走进田间地头、社区校园,为各类社会群体答疑解惑,增进民生福祉、助力社会治理,科技志愿服务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在中国科技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注册的科技志愿者超过4.4万人,各类科技志愿组织达364个,发布活动4521场次,项目总数237个,位列全省前列。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记者 孙中元 摄

  集聚多元力量,让科普场馆成为热门打卡地

  科普场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载体,是汇集科普资源、培育创新文化的重要阵地。数据显示,南京现有各类科普教育基地400余家,其中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7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40多家,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让科普场馆成为热门打卡地,正成为南京新的探索。“场馆里的科普不能是灌输知识,而是以多样方式为适龄孩童传递合适的知识。”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京市建立了“南京现代科普场馆联盟”,联盟内各种活动资源、课程资源、专家资源、志愿者资源聚合共建共享,常态化开展一些既好玩有趣又能真正学到科学知识的研学旅游、科普讲座、科普报等科普教育活动。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已达65家,初步形成了覆盖南京市各区的优质科普基础设施体系,今年来已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次。刚刚过去的暑期,南京市不少科普场馆迎来客流高峰期。

  “现在做科普活动,看到如今的小朋友对‘先进技术’了解得挺多。”一位科技志愿服务老师感慨,“十年前做科普活动,可能是让老师拿着图片给孩子讲解科学知识,让孩子知道水果能够发电。现在的孩子眼界在不断拓宽,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不少自身就有不错的科学素养。”

  对此,科普场馆和科技志愿者也要不断自我“出新”。以南京科技馆为例,今年市级主场活动中,南京科技馆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达成联盟意向,将建立稳定的馆校合作关系,聚焦深挖科普资源,创新科普活动形式,精准赋能青少年全面成长,共同做好科普“加法”,助推“双减”落地。

  “我们将聚焦产业、科技前沿,吸引顶尖科学家,增加科普活动的频次、提高活动档次,加强科普教育。”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南京市还将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创新传播方式与手段,发挥好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爱好者的作用,推动科技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让公众充分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让科学的种子在宁处处生根发芽。

  (来源:南京日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