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勿忘“九一八” 南京江东门撞响和平大钟

2023年09月18日 18:22:49 | 来源:我苏客户端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天(9月18日)上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全国抗战类纪念馆同步举行铭记九一八事变爆发92周年活动。现场,纪念馆集会广场布置得庄严肃穆,“古城的灾难”雕塑上方,悬挂着“铭记历史 勿忘‘九一八’”横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代表、青少年代表、部队官兵代表、纪念馆馆员代表参加了现场活动。

  9时18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升国旗撞响和平大钟仪式开始,全体人员面向国旗肃立致敬,脱帽行注目礼,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9时25分,6名社会各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沉郁的钟声久久回荡在广场上空,时刻警示人们:铭记历史记忆、守护历史真相。

  撞钟人之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余惠如说:“1937年,我父亲余昌祥11岁,他的生父余必福被日军抓去当挑夫,后在中华门外小市口惨遭杀害。父亲的养父当时身中日军两枪七刀,侥幸逃生。父亲的遗愿是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生活在和平的阳光下。作为他的子女,我更有责任和义务,铭记这段沉痛的历史,传承历史记忆,为维护和平安宁,尽自己一份力。”

  记忆从未褪色,历史仍有回响。10时整,南京全市拉响防空警报。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前来参观的观众纷纷驻足默哀。随后,“永远的铭刻——抗战历史记忆版画展”在纪念馆3号展厅开幕。

  此次版画展由中国美术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金陵美术馆共同主办、江苏省美术馆支持,精选了百余幅作品,以“铁蹄之下”“南京浩劫”“抗争到底”“万众一心”“记忆传承”五个关键词串联。

  金陵美术馆馆长、策展人刘春杰说,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版画用其极具张力的黑白木刻语言,展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敌侵辱,不屈不挠、一次次从血泪中奋起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集结版画,就是要筑牢历史记忆,为民族呐喊,为时代所用。”

  其中,《血寰——南京大屠杀系列木刻组画》是由89岁高龄的南京版画家程勉耗时30年创作而成。这是一组充满血泪和控诉的叙事版画,由14幅小尺度版画和1幅高1.2米、长2.5米的主体性画作组成,其以史诗的方式诉说南京大屠杀惨案,充满了血泪控诉和不屈抗争力量。

  版画家程勉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了自己创作南京大屠杀主题版画的历程:“创作源起于1982年日本文部省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在我们国内激起巨大的抗议声。我查阅资料,耳目所及遍地是血,驱使我以刀为笔。从1984年到1986年整整三年时间里,沉浸在夜以继日的创作中,常常不眠不休,仿佛决战在一个无形的疆场上。”

  程勉说,当时自己创作了上百张草图,经过精挑细选、慢慢打磨,最后确定了14张。1985年,《美术》杂志发表了这组作品。

  程勉的导师、中国版画界泰斗李桦当时在病床上看到《美术》杂志发表的《血寰》部分作品后,大赞其所蕴含的“深沉雄大的气魄”,认为文艺作品就应该这样反映人类的命运。李桦、古元等老一辈版画家同时也认为,《血寰》组画还缺少一个群体性的屠杀场面,这应当是一幅统领全部作品并勾连起14幅小画的“灵魂之作”。

  程勉踌躇许久,直到2011年江苏省启动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他在版画家陈超的帮助下终于开始了主体性画作《血——公元1937.12.13》,表现的是尸横遍野、中国同胞集体遭到日军屠杀的场面。

  这幅高1.2米、长2.5米的大画,在完成构思和绘制草图后,光是上板刻,就刻了一年之久。由于是黑白版画,必须当天印完,从早晨一直印到晚上才完工。“它像宽银幕一样的巨大画面,拉开了悲剧的序幕,把人们引向血雨腥风的1937年。”程勉说。

  据悉,这套作品小幅单张收藏范围远至法国、英国、日本等地。

  在展览尾声观影区,观众可通过3分钟视频了解版画展情况。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视频中说:“作为承载着建构历史集体记忆的重要机构,不论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还是中国美术馆,都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即如何守正创新去拓展有效的‘铭刻’方式,让历史的记忆盘桓于公共领域。”他说,这次抗战版画展,馆际联动、共建,是真正地将经典的美术作品,将满载中国精神力量与家国情怀的作品,推向更多公众,让这些在人类精神史上、在中国美术历史上具有特殊价值的作品,真正走到老百姓身边,引领大家抚摸历史、感悟心灵。

  版画展引起很多观众驻足观赏。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吴桐看后深受触动:“我们专业实操课涉及不少反战、和平主题的平面作品,今天这场版画展让我很受触动,它以‘铭刻’的方式,直面那段惨痛的历史,这不禁让人们产生出一种力量。生在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铭记这段历史,珍惜和平,着眼未来。”

  据悉,该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月1日。

  (江苏新闻广播/刘正则 编辑/赵梦琰)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