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生态滨海“国际朋友圈” 盐城这场全球论坛有“答案”

2023年09月27日 10:50:40 | 来源:我苏客户端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客户端讯 九月的江苏盐城,大地流金,鹤舞鹿鸣,一场人与自然的“绿色之约”如期而至。

  9月25日至27日,以“绿色低碳发展 共享生态滨海”为主题的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盐城举行。本次会议旨在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与各方共商滨海区域的保护和发展,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实践,共谋滨海区域协同治理的愿景和对策。  

  四年前,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滨海之城第一次被世界看见。而今,这场凝聚全球34个国家近千名代表出席的盛会,再次让盐城被世界瞩目,一个历史性的起点从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次第展开。

  诗意栖居,贡献生态“盐城样本”

  “我的两个老伙伴都离开了世界,但野鹿荡还在,野鹿荡正年轻。”论坛开幕式上,年逾七旬的老人马连义,分享了他和另外5名老人共同保护盐城大丰野鹿荡的动人故事。野鹿荡在他们的努力下,被称为长三角的“绿野仙踪”,80公顷浅水湾,上万只大型鸟类栖息。

  会场外,黄海之滨,鸟鸣声此起彼伏,结伴的麋鹿在矮草间嬉戏,在滩涂上奔跑,慕名而来的游客因此驻足,这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线路上的重要“驿站”,秋风吹起,数百万只候鸟将陆续飞抵这里过冬。

  而就在不久前,东台条子泥湿地更是传来喜讯,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这里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青脚鹬1560只,这是目前为止全球记录到小青脚鹬的最高种群数量。

  鸟儿用脚“投票”,万物生灵诗意栖居,人与自然深情的和鸣萦绕在一项项保护湿地生态的绿色实践里。

  申遗成功四年来,盐城深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守护独特生态资源,一路探索,一路创新。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全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工作;颁布实施《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让湿地保护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积极实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生态修复工程,实践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推动东台条子泥、建湖九龙口、盐都大纵湖湿地“生态岛”试验区、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成功打造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条子泥720高地”,被誉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盐城把滨海湿地保护起来,从未来的发展需要,保护好非常重要的滨海生态系统,不仅仅为盐城的发展,为整个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都作出重要的贡献”,国家林草局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雷光春接受采访时认为,盐城近年来的实践充分反映了如何践行“两山理论”,盐城找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这对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都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据最新数据统计,盐城已记录鸟类436种,占全国鸟类种类的31%,珍稀濒危鸟类共计117种,包括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受威胁鸟类37种作为世界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每年有近400至600只丹顶鹤在这里越冬,丹顶鹤人工种群繁育也连续数年取得突破,种群数量已达247只……一串串数字背后,凝聚着持之以恒的努力,是盐城书写绿色生态保护的“大文章”。

  今年8月,“盐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项目”评审验收。对青山绿水“一键计价”,绿色发展的成果就体现在GEP中。核算结果显示,盐城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资产和潜在服务价值呈逐年增长趋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承诺令人感动。”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说,更令他信服的是各个层级的实践,尤其是盐城案例。他认为,在生态环境的考虑方面应该以身作则,而不是说教,中国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追风逐日,“碳”路城市新动能

  沿着海岸线一路行驶,黄海滩涂延绵展开,一排排风力发电机组随风转动,成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放眼望去很是震撼,更让人心潮涌动的是,此次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完全实现了碳中和:会议能源采用绿色电力供应,与会嘉宾产生的个人碳排放将被主办方抵消,真正实现“中国黄海的风,点亮滨海论坛的灯”。

  当前,世界迎来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绿色低碳已成为全球的发展共识和自觉行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追风逐日的盐城,正把“风光”资源逐步变为绿色能源,转化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华能、国家电投、国家能源、三峡等一批央企全面参与新能源开发,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中车电机、天合光能、阿特斯、润阳等新能源领军企业抢滩登陆……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盐城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绿色能源、海洋经济等“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一大批低碳绿色产业集群正在这座禀赋之地加速聚集。

  “盐城发展风电发展光伏,不仅是一种绿色能源的发展,也是一个相对来讲对湿地压力比较小的,强调湿地保护的产业的发展。”南京大学自然资源研究院湿地与滩涂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安树青接受采访时评价,盐城近几年探索的是一条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相生相融的路径。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凭借着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姿态,盐城正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双碳”行动力。在射阳港低(零)碳产业园,“零碳数字大脑”实时监测分析碳数据,科学精准减少碳排放;润阳光伏智能制造车间里,自动导引运输车穿梭不歇,这家盐城本土企业出货排名已挺进全球前三;去年8月,全国首单“鸟类友好型生态修复蓝色碳汇贷款”1000万元落地盐城……

  “我们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发挥‘沿海+生态’叠加优势,高质量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已成为中国产能最大的晶硅光伏产业集群基地和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盐城市委书记周斌在论坛开幕式上介绍,“国际湿地、沿海绿城”正在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场景,“到2025年,盐城新能源装机规模力争突破200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建设国际绿色能源城市。”

  和合共生,驶向更广阔的蔚蓝

  如果把滨海湿地看作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飞鸟翔集、鹿鸣呦呦便是画中最生动的一笔。如今,这样的绿意和谐之景在盐城随处可见。作为全国唯一手握“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的生态城市,瑰宝之地盐城,有为国际生态治理贡献智慧责任和信心。

  滨海地区既有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又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区域。随着人类开发活动增加,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滨海地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威胁,加强滨海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已成为全球共识。如何携手应对挑战,守护好滨海生态系统?

  本次会议发布了由全球五大洲20余家中外机构和国际组织共同认可的《全球滨海论坛伙伴关系倡议》,使命是调动、促进和推动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力量,以科学和实证为基础,保护、养护、可持续管理和恢复海岸带生态系统,协同履行国际承诺。34个国家,近千名代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鸟盟、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协定、英国皇家鸟类协会、天合公益基金会、保尔森基金会、湿地国际、剑桥大学、国际鹤类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加纳环境保护署等21家机构成为全球滨海论坛合作伙伴。

  一批务实有效的倡议发布,一批框架协议签署,一批保护故事分享和成果发布,一批研究课题征集……丰硕的成果凝聚其推动全球生态治理的强大合力。中外嘉宾以清醒的认知达成共识:

  全球滨海论坛国际协调委员会主席章新胜认为,滨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议题,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管理、社区参与、教育和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都息息相关。要真正实现滨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综合性、跨领域,携手共进一起努力。

  “作为人类,我们现在就滨海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承诺,我们需要把这些承诺变成现实,需要去研究细节,也需要去协调全球的各种政策和行动的优先级。我们的行动都一定要有切实的效果,从而达成承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全球自然保护地负责人詹姆斯·哈德卡斯尔说。

  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域伙伴关系协定首席执行官詹妮弗·乔治表示,候鸟的迁飞之路是一条友谊之路,跨越政治边界,达成合作伙伴间的生态关联。

  “京畿道和盐城共享同一个海洋——黄海,气候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危机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挑战之一,全球行动和多边合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韩国京畿道气候大使、司法部前部长康锦实说。

  东南亚国家联盟生物多样性中心执行主任特里萨·蒙迪塔·林提到,东盟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同时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可持续地去使用这些自然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这一目标。例如东盟设立自然资源公园,推行生态旅游实践,这就与盐城的做法类似。只有相互学习,各自良好实践,才能稳步向前推进。

  ……

  候鸟翩跹,将滨海区域联通起来,形成比邻而居、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站在新的起点上,绿色低碳发展的全球共识也将从愿景走向行动,在一次次对话和实践中沉淀、深化、凝聚。

  记者/孟晓晴 内容综合自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新闻中心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