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关注一个特别的工作群体,禁毒社工。记者从南京秦淮警方了解到一个禁毒社工小白的成长日记。
我叫小白,今年30岁,去年8月,机缘巧合成为了秦淮区朝天宫街道社区戒毒(康复)办公室的专职禁毒社工。之前的我对吸毒概念还停留在影视作品,现在的我要把吸毒人员作为服务对象,未来的我将会有怎样的经历完全不知。
冯姐,今年49岁,卫校毕业当过几年护士。2007年5月,秦淮区作为全国试点单位,率先成立了全省第一支集帮教、关爱、救助为一体的专职禁毒社工队伍。她,是第一批加入这支队伍的专职禁毒社工,她,也是我禁毒社工之路的领路人。她爱笑,常说:“只要肯用心,天下无难事。”
入职培训结束后,很快我独立完成了对吸毒人员袁某的尿液检测、谈话帮教,过程异常顺利。小试牛刀之后,我暗自窃喜,这份工作,简单!没多久,我就遇到了困惑:服务对象因长期吸毒,性格暴躁、易冲动,是感染艾滋病、肝病、肺病等传染性疾病的高危群体,接二连三的困难,让我打起退堂鼓。
2022年12月27日,我清楚地记得那天发生的事。一大早刚到办公室,一个40多岁,身材消瘦满脸胡渣子的人堵在门口。看见我,他嘴里骂骂咧咧:“成天就知道找我麻烦,今天我让你们也麻烦麻烦。”我赶紧把他领进屋,倒了杯水。了解到他姓李,三年社区康复现已期满,之前的工作丢了,现在生活捉襟见肘。还没等我继续问下去,他已经不耐烦了:“你新来的吧?能不能帮我解决就业?不能就别废话!”我一时语塞,沉默更让他气不打一处来,顺手就将办公桌上的暖水瓶砸在地上,滚烫的开水夹杂着玻璃碎片飞溅出来。那一瞬间,我整个人呆住了,幸亏冯姐及时赶到,一把拉开了我。
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冯姐不慌不忙,让我拿扫帚簸箕把现场处理一下。接着跟李某聊了起来:“别生气,有困难慢慢说,发火解决不了问题。”李某见到他熟悉的社工,稍微平静一点。耐心倾听完李某的牢骚,冯姐居然还成功让他配合做了尿检,排除了复吸的可能。末了,冯姐从自己钱包里掏了200元让他买点年货回去。
再见李某已是新年之后,他穿着保安制服拎着一个崭新的暖水瓶前来道谢,将200元还给了冯姐。事后才知道,李某在办公室摔完暖水瓶,冯姐将情况反馈给了街道和社区相关部门,派出所社区民警林警官带着冯姐挨个走访辖区内的物业公司,正好有家物业公司招聘保安,负责人认为李某吸过毒始终不愿意接收。林警官拍着胸脯说,我以头上的警徽向你们保证,李某已经戒除毒瘾,需要一次重来的机会,他出了问题我负责!《禁毒法》明确规定,戒毒人员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
就这样,李某就业问题解决了。社区民警的责任担当,冯姐这样社工的真情付出,这一切让我坚定了继续努力的想法。
如今,我参加禁毒工作1年了,我们的走访工作还在继续。独居的曾某,正接受社区康复治疗,他一直很抵触,从不主动来戒毒办配合尿检。每次去家访,都是冷眼相对、谩骂,甚至多次扬言要放狗咬人。这次家访我心里一百个不愿意,硬着头皮跟着冯姐进了曾某家门。
交流过程依旧不顺畅,期间细心的冯姐发现曾某挪动左脚时眉头总会微微一皱。原来半个月前曾某出了车祸,出行不方便,不能按时去医院换药。掀起他左腿裤脚,手掌大的受伤部位皮肤已经溃烂,黄白相接的脓水让人作呕。征得曾某同意,冯姐从其家中寻来消炎药水,俯身为他细心地消毒换药。之后的几天冯姐坚持每天去给曾某换药,顶着酷热跑社区、街道帮忙协调办理医疗救助。也许是冯姐的真诚感动了曾某,之后他不再抗拒社区康复。
“俯身擦拭吸毒人员化脓的伤口,这值得吗?”我问冯姐,她说:“吸毒人员往往认为自己被边缘化,特别是独居的人员,总觉得没人会真心实意的帮助自己,所以不愿意被靠近,更别说让他们主动配合我们的工作了。只有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真心实意的帮助,才能建立信任。”
年底,冯姐也到了退休年纪,周而复始的工作还得继续。现在,每一次电话接通,每一扇房门打开,都是我迈向成功的一步!渐渐地,我和我的服务对象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挫败感少了,成就感多了。我们面向全社会进行常态化禁毒宣传,让大众获得对毒品抵抗力,守护着群众的身心健康。我也看到了我工作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禁毒之路,走下去,我有信心。
(《零距离》记者/谢炜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