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间店铺,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生计与梦想;
一方空间,浓缩着一片区域的气息与风情;
无论精致,还是土味,活在其中的人都赋予了它独特的意义。 时间留痕,日子向新,每一个平凡而努力生活的人都成了一帧风景。
欢迎光临本小店,换个方式品江苏!
一条狭长简陋的小巷,一家只有五张桌子的小店,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一唠就是一下午的文学……这样的场景组合你是不是很好奇。今天,我们就带您走进泰州一家充满文学味道的“茅山馄饨”店。
书院路是泰州市南园的一条小巷,两侧是老小区,狭窄的小路旁散布着几家小吃营生,炸臭干子、重庆水面店、老朱炒货店……第一次来到这里,你很难将这普通的巷子和“书院”二字联系在一起。
走进“茅山馄饨”店,扑面而来便是馄饨香味和热闹的氛围,在你食指大动之时,却又听到大家在谈论着“写实”“叙事”这样的字眼。原来这热闹不只属于饭点的食客满堂,还是一场文友们的沙龙聚会。
《坡子街》是泰州晚报的副刊,专门刊载普通市民百姓的文章。“这边相当于是我们《坡子街》作者的沙龙,大家都喜欢往这跑,因为大家文友之间、朋友之间互相交流,能学到东西。像刚才我们跟胡老师、李湘萍我们都是第一次见面,今天都认识了。”《坡子街》的资深作者之一杜萍分享,自己当初在《坡子街》读到了常玫瑰首次投稿的《小草也开花》后,便想要结识下这位作者,也正是这家“茅山馄饨”店的店主。
“当时看完觉得很感动,我就想来看一下常玫瑰是什么样的人,然后就认识她了,认识她以后就经常到她店里面来了。喜欢她的文章,更喜欢她的人。”这是杜萍对常玫瑰感性而真实的评价。
扎一简单马尾,鹅蛋脸,肤白唇红,显得干练又温柔,这是常玫瑰给人的第一印象。在大家边吃馄饨边聊文学时,常玫瑰还在专注地包着馄饨,她的手速很快,不一会一碗碗馄饨就下了锅。
“我已经听到很多人说过这句话了,吃我的馄饨好像有那种小时候的味道。我就这么跟他们说了一下,那就是因为我以食物的本味抓住你们的胃。我就是这么想的,而且我也是这么做的,我觉得我的馄饨就像我的为人一样的,朴实真实。”常老板一边将馄饨下锅,一边分享着自己生意火爆的心得。
看着常玫瑰熟练地将馄饨出锅盛碗,然后撒上新鲜的葱花香菜,等待不算久的食客已然迫不及待拿起了筷子。指着小店里悬挂的招牌,常玫瑰自豪地介绍了起来:“这是王干的题字,他是国内知名的一个大书法家,大评论家。他给我题字是因为我们兴化是文学之乡,爱好文学的人很多,他也是从兴化走出去的。他写‘茅山馄饨’一是对我的一种鼓励,第二他是出身在茅山,对茅山是有感情的。一个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大家,为我写茅山馄饨,我真的很感动。”
(常玫瑰发表的文章)
这家馄饨店,常玫瑰已经开了十几年,起初开店的初心是想做点事又能把孩子带在身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已经成了常玫瑰寄托文学爱好的地方。因为可以寄托自己的爱好,即便是要一边忙活招待顾客,一边讨论文学,常玫瑰也丝毫不觉得辛苦。“不累,文学不会让人感觉到累。因为我爱好她啊,我从中找到我的乐趣,而这个乐趣也影响我对生活的态度。所以我觉得生活有文学、文学中有生活,反而是一个平衡的支点。我每天都能找到生活的兴奋点,一点都不觉得累。”常玫瑰说。
过了饭点,店里客人少了,常玫瑰就会加入到文友们的文学讨论之中。文友们不在的时候,她也很喜欢和客人们聊一聊,从他们的生活中汲取文学创作的灵感。
“我的小店我觉得是一个生活的窗口,透过这一个小小的窗口,我也会看到大大的世界。”这是常玫瑰的心声,如她的文章一般静谧而美好。
如今,常玫瑰打小的文学梦想已经“开了朵小花”。未来,她还有一个关于“小草长成大树”的梦想:“我希望来吃我们茅山馄饨的顾客越来越多,我也希望不就得将来,我的笔耕不断。也许说不定哪一天我就可以出一本书呢?出一本常玫瑰的书,我觉得这就是我的梦想。”
(江苏新闻广播/王文欢 王雨竹 泰州海陵区融媒体中心/周鑫 编辑/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