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为期16天的第十九届亚运会在杭州落下帷幕。常州16名运动员在本届亚运会上收获5金1银2铜的好成绩,金牌榜并列全省第二,为中国亚运军团贡献了“常州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夺得2金1铜的女子体操运动员左彤更是江苏代表队中年龄最小的。
常州竞技体育的这份高分“亚运答卷”,是每一个常州体育人兢兢业业努力的成果。夯实的“塔基”才能培育出冠军“塔尖”,常州体育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体教融合,常州正在培育更多“左彤”
左彤,本届亚运会当之无愧的“黑马”。当她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中与队友一起拿下体操女团冠军后又凭借稳定的发挥勇夺个人全能金牌,让大家真正记住了这个外表柔弱、内心坚韧的漂亮常州姑娘。翻开左彤的简历,她的母校常州市西横街小学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而这所学校,也是常州市实行体教融合的一个缩影。
“冠军教练进校园”
崭新的选育路径正在逐渐开拓
“选拔过来比较有发展前景的孩子,会让他们在西横街小学就读。”常州市青少年业余体校体操教练、左彤的启蒙教练赵翼告诉记者,附近就读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合作比较融洽的情况下,孩子们的学习在训练当中,两边都不会耽误他们的时间。体操小将在少体校训练,在西横街小学读书,任课老师还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小灶”辅导功课,少体校“体教融合”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今年6月,少体校与钟楼区的幼儿园、小学合作开展“冠军教练进校园”活动,融合学校、老师、少体校教练员队伍等多样资源,结合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兴趣班、体验课及市级比赛多种形式,有效满足学生多元化体育运动需求的同时,为常州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育开拓了新的渠道。
“未来,学校将立足‘体教融合’,充分发挥体育优质资源,以钟楼区为起点,陆续与全市30所幼儿园开展校内外培训、教师培训,让更多体校的金牌教练走进校园,请更多学生、家长和教师走进体校,让更多青少年儿童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逐步完善青少年体育业余训练模式,为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夯实基础。”常州市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校长徐文博说。
“名校办名队”
稳健的运动梯队正在逐步构建
近年来,为了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常州在后备人才挖掘和培养上狠下功夫,积极推进体教融合,推行“市队校办”模式。即在名校中设立高水平训练点,帮助全市范围内有体育特长或对体育感兴趣的学生,实现文化学习和兴趣发展相结合,完善“优秀运动员升学直通车”政策,做好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工作。
目前,“名校办名队”覆盖了足球、篮球、棒垒球、手球、曲棍球等10个项目,布点校包括湖塘桥实小、常州市实验初中、市一中等20多所学校,今后,还将有更多名校纳入进来。对布点校,常州市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把运动员文化教育纳入普教序列,有效整合体育与教育资源,不仅有利于提升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也有利于构建普及体育的校园文化。”市体育局竞体处处长陈来彬介绍,体校、运动学校负责科学制定训练计划、提升训练水平;合作学校负责运动员的文化课教育、后勤保障等,保证运动和学习两不误。除了手球、篮球,目前田径、足球等基础大项,均已形成小学—初中—高中的“一条龙”训练模式,逐步构建起持续、稳健的运动员梯队。
多元化办队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10月7日晚,亚运会女子曲棍球在杭州落幕,中国女子曲棍球队2:0战胜韩国队,夺得金牌,中国女曲时隔13年后再度登顶亚运赛场,同时也获得了明年巴黎奥运会的入场券。
队中6号球员张影、32号门将李新欢均由江苏女子曲棍球队培养输送,江苏女曲是常州市武进区承办的省市区联办队伍,至今落户已有20年。
2002年武进曲棍球训练基地开始投入建设。2004年常州女子曲棍球队成立之初,就采用了市区联办的模式,主要任务为代表常州市参加省运会,为江苏队、国家队培养女曲后备人才。常州女曲多次在全省乃至全国比赛中获得佳绩,并培养输送了现役国家队成员张影、罗甜甜、顾阳艳、李新欢。
女排决赛中,中国女排3:0击败日本队,豪取亚运九连冠,队中的刁琳宇、龚翔宇、吴梦洁为省市联办队伍江苏中天钢铁女排俱乐部运动员。同样由江苏和常州联办的女子垒球和女子手球省队,此次分别由3名运动员和4名运动员,助力中国队在各自项目上收获一银一铜。
金牌的背后,是改革路径、创新组织模式的探索。省市联办模式激活了竞技体育的一池春水。
除了省市联办外,常州正依托社会力量,探索属于“常州路径”的办队方式,在击剑、武术、乒乓球、霹雳舞、游泳等项目上,常州调动社会力量和基层学校兴办市运动队的积极性,引进社会优质资源,为运动项目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常州体育事业依托社会力量,将融合发展的理念思路转化为制度性举措,探索着属于“常州路径”的办队方式。在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改革中,常州正以“探路者”的角色先行一步。
纵观常州竞技体育运动,全市学校青少年训练体系逐渐完善,社会力量办队运行模式日趋成熟;以训练单位为龙头,以高水平教练为支撑,依托市直属体育场馆,搭建青少年训练培训新平台,逐渐形成游泳、篮球等项目的“体校主导、一校多点,体教融合、产业支撑”的训练新模式并已初见成效。多元化办队模式,让常州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引才育才,赋能高水平后备力量建设
9月26日,亚运会七人制橄榄球比赛落幕,中国女子橄榄球队22:21战胜日本队,夺得金牌,常州运动员陈可怡首发登场,得到2分。陈可怡1995年出生四川泸州,2019年由常州市作为高水平运动员引进并输送至江苏省橄榄球队。
引进高水平运动员,打造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常州一直以来从未间断努力。短道速滑运动员武大靖和跆拳道运动员赵帅,这两名耳熟能详的奥运冠军均是由常州市引进的高水平运动员。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人才“蓄水池”至关重要,高水平运动员的引进无疑给“蓄水池”提供了强大的动能。
除了运动员,近年来常州还引进了金甲洙、黄维刚、郭玉祥、杨倩、刘景等一批国内外高水平优秀教练员。持续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教练员能力提升工程、运动员体能强化工程,构建全方位的体育系统人才体系,夯实竞技体育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从常州体育的实践来看,“大体育”格局构建、高水平人才体系建设,使得常州竞技体育始终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并将始终赋能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建设。
科学管理,让竞技体育更有保障
近年来,常州市立足科医助力,重视科学训练和科医保障,围绕田径、游泳和重竞技等传统实力型项目,专门成立了多个训科医教服一体化小组。在日常巡诊的基础上,针对重点组别、重点运动员提前制订精细化方案,结合营养调控、运动损伤预防和诊疗等各方面,实现了业余训练的保障专业化。
“常州4个训练单位,我们都配备了专门的团队。”常州市体育医疗科研所科研科科长李保虎告诉记者,每个团队都由医生、科研人员、治疗师组成。团队需要定期对运动员进行身体形态和机能的测试,对重点项目的重点运动员还需要进行生理生化跟踪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及时与教练员沟通,为下一步的训练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为减少或减轻运动员伤病增多的情况,团队科研人员还需为教练员普及防伤防病知识,普及赛前、赛中、赛后的营养补充知识。针对赛前做手术或损伤较为严重的运动员,科研医疗团队还专门成立了“重返赛场科研攻关组”,每个阶段都会出具细致化评估,进行针对性更强的专业训练,以保证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来源:常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