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欧班列已发展成为连接东西方的国际物流大通道,通达亚欧30多个国家。而每一辆中欧班列的顺利出发和抵达,都离不开边检、海关、铁路等多部门的辛勤保障。连云港海关驻港区办事处物流管理科关员章强工作30多年,他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持续提升监管效能,助力中欧班列跑出“加速度”。
1984年,连云港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怀揣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刚刚学校毕业的章强报考连云港海关,成为一名海关关员。自此,查看报关单、比照货品、海关施封……成为他的工作日常。
作为一线查验关员,章强的办公室就在连云港港码头上。从这里出发,沿着海岸线漫步会遇到一辆“东风1808”机车车头。31年前,作为全国首开的国际货运班列,它从这里出发开往中亚和欧洲,拉开了新亚欧大陆桥的大幕。当时盛大的情形,时隔多年,章强仍记忆犹新。
“当时现场是轰轰烈烈,基本上港口涉及单位全部都派人参加了,我们海关关员将制作的海关关封递现场递交给铁路部门。作为全国首列国际货运班列,它从连云港一路西行,全长1万多公里的旅程,真的很了不起。我作为一名海关关员能够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感到很自豪。”章强说。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班列从这里出发,实现常态化运行,今年1-9月份就累计开行612列,中欧班列成为名副其实贯通欧亚大陆的国际贸易大动脉。
对于这些变化,章强如数家珍:“以前我们上班的时候6个泊位是步行的。现在从墟沟到连云,码头十几公里的海岸线,要坐车去检查。出口的口岸也从以前单一的阿拉山口到喀什、满洲里,霍尔果斯,还有二连浩特,增加至5个口岸。货物的品种从以前单一的二手车、机电这些现在扩展到机械设备、润滑油、家电这些都有。”
左一为章强
随着铁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达时效不断提升,中欧班列受到更多更多中外企业的青睐,需求也愈发多样,给章强这位业务老专家带来了新挑战。
今年1月,一列装载商品汽车的铁路笼车专列从连云港港发出,沿着新亚欧大陆桥一路西行,经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出境,运往中亚国家。“铁路笼车”这种运输方式在连云港口岸是首次操作,在全省也没有先例。
“铁路笼车的时效要求特别高。以往货物从船上装卸下到我们海关监管区,监管完成后再放到班列上。我们和企业调研过后,还和港口、铁路等单位密切联系,量身定制了一套通关方案,允许车辆直接开进笼车,我们再到笼车去一一查验,这个过程我们是全监管,提升了工作效率。”章强介绍。
首创“铁路笼车”运输监管模式,只是海关服务中欧班列发展的一个缩影。拓展中欧班列“保税+出口”集装箱货物混拼模式,提高集装箱利用效率,为企业降低运输成本七成以上、探索“船车(站)直取”零等待模式,整体运输时间缩短了一半等等,各种监管模式不断创新。
工作闲暇时间,章强喜欢翻阅亚欧国家的书籍杂志,收看介绍当地风土人情的电视节目。有时从视频、书籍中看到中国生产的商品,他忍不住会想:这可能是从我们这运出去的吧?“我有种自豪感,对海关工作的一种自豪感。守国门、促发展,不仅是促自己的发展,对别的国家发展,我们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干了一辈子的现场监管,还有两年,章强就要退休了,心中既有不舍,但也充满期待。他告诉记者,服务了数千列中欧班列,但因为工作原因,一直没有机会踏出国门,退休了,想跟着班列,到报关单上的国家去看一看。章强说:“旅游对我来讲也是退休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我等到退休以后闲下来的时候,作为一名游客,可以到这些国家去看看美景,同时也去看看这个曾经服务过国家的繁荣景象。”
(江苏新闻广播/查多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