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记者从苏州吴中区召开的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获悉,该区成功入选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为苏州首家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由生态环境部发布,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创新探索“两山”转化的制度实践和行动实践、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模式、示范带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引领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吴中区拥有五分之四的太湖峰峦、五分之三的太湖水域、五分之二的太湖岸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1.7%,也是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最大的区(县、市)。近年来,该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打造高品质生态环境、高质量绿色发展、高标准制度保障等方面不断积极探索。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0亿元,蝉联全国市辖区GEP首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七位,“绿金双高”发展特征充分彰显,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
厚植“两山”转化底色。吴中区把保护太湖作为最大的生态责任担当,把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工程,聚力打造“太湖美”,厚植“两山”转化底色。每年将预算内可用财力的10%左右用于太湖生态治理,累计投入超160亿元。实施太湖围网清拆、沿湖池塘标准化改造等重点治太项目,在太湖饮用水源地保护、太湖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连续15年实现太湖安全度夏。创新开展“一山一策”“一岛一策”保护利用,精心打造太湖生态岛,涵养好山、好水、好生态,厚植“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绿色水乡本底。全区湿地保护率、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73.8%、30%。全区原生物种数超1190种,生物多样性指数处于全省较高水平,生态质量指数(EQI)持续多年位列苏州市首位。
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吴中区把太湖秀美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在好生态中孕育新经济业态、拓展新发展动能,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在吴中,太湖山水孕育了洞庭山碧螺春、东西山枇杷、太湖蟹等一大批优质特色农产品,“环太湖1号公路”文旅品牌公路将诸多沿湖盛景“串珠成链”,构建了集生态观光、体育康养、民宿经济等多元素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同时,该区坚持“生态+创新”双轮驱动,提高经济发展“含金量”、“含绿量”,全力打造“3+3+3”现代产业集群。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的产业规模达1944亿元、航空航天、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三大战新产业的产业规模达457亿元,工业互联网、检验检测认证、文化旅游三大特色产业的产业规模达265亿元。
巩固“两山”转化成效。吴中致力创新优化机制,发挥好政策的引导、规范、激励作用,巩固“两山”转化成效,让生态红利持续释放。该区率先在省内实施“差异化考核”机制,对环太湖板块减少经济发展指标考核权重,增加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指标权重;率先在省内探索横纵双向生态补偿机制,调动各乡镇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探索环太湖“加减法”机制,优化发展新空间,以建设“减法”换取生态“加法”和效益“乘法”;以太湖生态岛获批自然资源部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契机,建立生态岛特色的生态产品调查和核算机制,积极开展产业跨区域合作、产业融合“多元化”供给支撑、市场化交易等方面的创新探索。
吴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成功创建,是吴中区坚定不移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让“生态美、产业绿、生活富”惠及更多百姓的真实写照。吴中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拓宽生态高敏感和开发高强度地区“两山”转化的新路径,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吴中高质量发展,为唱响美丽中国苏州“太湖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吴中力量。
(《零距离》记者/胡艳 苏州台 编辑/徐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