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积极探索教育现代化30周年。10月31日-11月1日,“江苏教育现代化30周年”融媒体宣传活动走进常州,聚焦常州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30年来,常州瞄准“公平、优质"两大目标,主攻"推进均衡、提升质量、增强活力"三大任务,基本构建成"基础教育更高品质、职业教育更高水平、高等教育更有特色、终身教育更有成效"的新格局。全面创成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全国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城市、全国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综合水平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从“施工图”到“实景图” 坚持一体化布局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525所,累计增加学位27.4万个......新闻发布会上,常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完利梅对30年来常州全市域一体化统筹教育资源布局的变化如数家珍。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南航天目湖校区、南医大常州校区等先后落户常州,由4所普通高校和3个办班点,增加扩容为5所本科院校和8所专科院校,在校生规模由1993年的8897人增加至目前的17.25万人。
着眼群众“有学上、上好学”需求,常州市各部门通力合作。常州市发改委副主任严永志介绍,在政府投资计划编制和社会事业补贴安排中,优先保障教育项目。30年来,全市教育领域实施项目超过500个,安排总投资近500亿元,有力保障了全市学位供给,“家门口的学校更精彩”惠及千家万户。
(溧阳市戴埠中心幼儿园户外游戏课程)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坚持公平有质量
2003年,常州启动以推进学校变革为宗旨的“学校主动发展”工程,2004年启动以优质教学资源下乡为主要举措的“春晖工程”,2007年以来先后启动“集团化办学”“优质学校建设”“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常州教育逐步驶上优质均衡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吕玉刚曾多次赴常州调研,在他看来,常州教育坚持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了一批具有常州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了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基地,打造了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有效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也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常州始终坚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涌现出了以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阿尔伯特·维达大奖获得者宋彪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国工匠”,也因连续20年实施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而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小小书法家”。常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完利梅表示,“在培养时代新人的新赛道上蓄势赋能,不仅跑得快而且跑得远。”
(溧阳市文化小学蚕桑文化课程《打草龙》)
从“蓄势能”到“赋动能” 坚持“四链”更融合
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量连续9年位列全省第一,教育支撑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动能持续强劲。
常州推进职业院校向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集聚,加快建设“适应轨道交通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城东职教联盟,“以科教城为创新之核”的城南高职园区,“以服务新农村为本”的城西职教特色小镇,“以旅游商贸为主”的城北职教基地,形成了4座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发展的“职教综合体”。
如何让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更深?以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常州成立了协同更融畅、支撑更有力的产科教联盟,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2个、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点3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9个。
(江苏省溧阳中专农机检修实训课程)
“从硬实力”到“软实力” 坚持教师第一资源
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30年来,常州先后实施“三名工程”教师赋能行动、“四有好老师”团队培育工程、“五级阶梯”分层培养计划,造就了一大批师德高尚、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教师。
创新发展,在队伍改革中展现新活力。2002年,常州市武进区在全市首推师范类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2016年起,率先在省内实施“区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出台岗位绩效、人才引育、教师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举措10多项,区管校聘、岗位聘任已完成第四轮。“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管理制度已经逐渐成熟,教师队伍活力得到有效提升。”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局长曹雄伟说。
发布会后,记者还实地探访溧阳市戴埠中心幼儿园、溧阳市文化小学、江苏省溧阳中学、溧阳市实验初级中学、南航天目湖校区、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等大中小学幼儿园,深入了解办学特色、先进理念和经验启示。
记者/汪媛媛 陈功 戴增超 李家宝 王建华 王健安